汉绣大师黄春萍在指导一位小汉绣女。见习记者周迪 摄 本报讯(记者刘兆阳 通讯员邓婕)昨天是“三八”妇女节,东湖梅园大舞台前的草坪上一片锦绣风光:100位绣女在梅花下现场绣梅,通过展示精湛的汉绣技艺,为前来赏梅的女性游客增添一份节日的惊喜。这也是本届东湖梅花节武汉晚报文化周上演的压轴好戏。 取一根纤细如发的丝线,穿过肉眼难辨的针眼,在绣布上留下细腻的针脚;接着,换另一色丝线,如此往复,不下百次。绣女们飞针走线,“红梅报春”、“年年有余”、“春绿江南”……一幅幅洋溢着早春气息的画面,吸引着游客们流连忘返,摄影爱好者们不时按下快门。 绣女们身着玫红、鹅黄、淡青三色绣花旗袍,化着精致的淡妆,伏案刺绣的姿态十分优雅。100名绣女中,有凭技艺走上创业之路的下岗女工,也有出于爱好拜师学艺的职场女白领;有年轻的大中专院校学子,还有15名来自武汉关小学的“小绣女”。她们都是汉绣大师黄春萍的弟子。 “盘金的要领是针脚不能太长,不然容易出现空隙,掺针的针脚要错落、平顺……”虽然接触汉绣不到一年,武汉关小学五年级学生刘晗对针法已经颇有心得,她正在专心致志地绣一幅十二生肖图。该校美术老师刘想玲介绍,初学者一下午只能绣硬币大小的一块,这门技艺学起来特别考验恒心。 绣女中不乏有创新意识的高校学子。在武汉纺织大学大三学生许梦婷手下,一幅红梅图眼看就要成型。学服装设计的她爱看国外走秀,去年,一组以青花瓷为元素的服装让她意识到“国外的设计师在汲取我们的文化,中国的设计师反而没有重视这一点”。于是,她从寒假开始报名学习汉绣,希望把中国文化元素运用到自己的专业中。“我在服装设计图中用汉绣来表现荷花、牡丹这类中国元素,比起缝纫机,汉绣的针法鲜活多了。”许梦婷说,一年的学习令她获益匪浅。 最引人注目的一幕,要数6名年轻绣女围坐案前、共绣一幅《报春图》。这6名绣女都是二十四五岁的漂亮女孩,以汉绣为职业;而这幅长2米、宽1.1米的绣品,6个人一起绣上两年才能完工。 绣女们的导师、汉绣大师黄春萍曾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30多年来,她不但致力于技艺创新,还培养了6000余名学生。现在,她坚持每周在工作室举办汉绣专题讲座和技术指导,并为学员推荐就业岗位,为汉绣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