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说唱艺术的传统曲艺,其传承的方式归根结底也在“活态”二字上。众所周知,曲艺源自民间,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曲艺如何在新时期背景下求得合适的生存发展空间,无疑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艺以人传”,演员队伍的培养理应是曲种传承的关键所在。尽管一些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曲艺曲种终于摆脱了一度濒临灭亡的窘境,重新获得了生存发展的机遇,但不容忽视的是,其中一些曲种的传承人大都年事已高,一旦辞世便意味着“人亡艺绝”的严峻形势。而大力培养合格的传承接班人,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局面,并使之可持续性地发展。 其次,观众的培养亦是曲种传承的重要依托。作为以口语说唱叙事的传统曲艺,其传承的价值正在于观演双方的艺术表达和情感交流。毋庸讳言,和其他诸多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一样,尽管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时下传统曲艺的演出场所和观众数量却不容乐观。一方面,自幼生活在城市化语境中的年轻观众,对于传统曲艺的特征和魅力难免有所隔膜;另一方面,过于陈旧的曲目和内容与当下信息化时代的快节奏、高速度多少存在着距离。 再者,还应充分利用媒体的传播力量。 作为说唱艺术的传统曲艺,其传承的方式归根结底在“活态”二字上。所谓“艺以人传”,演员队伍的培养是曲种传承的关键;与此同时,观众的培养亦是曲种传承的重要依托。传统曲艺源自民间,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如何使之适应当下的环境,拓展相应的文化空间,不仅是曲艺从业者思考的命题,也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时下,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正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被列入非遗名录的地方曲艺曲种也因此摆脱了一度濒临灭亡的窘境,重新获得了生存发展的机遇。但需要特别引起各级地方政府以及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注意的是,在保护传承过程中切不可随意舍弃地方曲种的方言属性。笔者注意到,当前有些新创演的地方曲种曲目,无论文本还是演唱都竭力向普通话“靠拢”(特别是在晋京演出中),地方曲种“依字行腔”的重要特点几乎完全被摈弃,使得这些曲目空有地方曲种的名称却无地方曲种的独特韵味。因为方言正是地域文化的结晶和重要载体之一,而保护和传承曲艺曲种中的方言,不仅是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的载体,也是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作者:蒋慧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