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鲁西民间棋类游戏“拿王伦”:源出清朝农民起义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大众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临清古城楼
    
    拿王伦立体棋盘
    
    拿王伦棋盘
    记者 卞文超
    通讯员 马朝霞 王明波
    在鲁西一带民间,曾风靡一种棋类游戏。棋盘别具一格,随手即可画就,弈者各执九枚棋子,通常是幕天席地而坐,左右思量,一番拼杀。未曾想,棋盘上的输赢背后,竟隐藏着一段农民起义的历史风云。
    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八月,鲁西地区爆发了王伦发动的农民起义,这是清代开国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以失败告终,清政府别出心裁地创制出一款棋类游戏——“拿王伦”,并推行全国,让老百姓都学会下这种棋。游戏中,象征“王伦”的棋子最终被围困到预设的陷阱“临清城”。
    进退自有方圆
    在临清、阳谷等鲁西地区,“拿王伦”的棋盘和下法都和常见棋类游戏不同,也有地方称其为九连棋、担担子、倒高粱茬、憋死牛、五棋等。
    这种棋类游戏曾广为流传,老幼妇孺均可对弈。或在田间地头,或在家庭院落,随便在地上画出棋盘,棋子更是就地取材,石子、瓦片或庄稼籽粒、柴禾棒皆可。两人各执一类棋子,随时可以摆出战场,杀上几盘。
    下棋的设备虽然简陋,但棋艺却隐藏奥妙。临清大辛庄办事处的民俗爱好者阮庆贤对“拿王伦”颇有研究,他制作完成了立体棋盘。他介绍了完整的游戏规则:甲乙双方各备棋子九枚,“拿王伦”棋盘画好后,先将五枚棋子置于己方阵营,另有四枚备用。
    根据双方口头协商,一方便可先走棋。走棋时,沿线直走或斜走均可。如一条线上的两个站点之间无其他棋子阻挡,可一步过多个站点,但不能拐弯。在半圆部分可沿弧线走,并可一直沿着与其相连的矩形的边线走。但在矩形边线的拐角处不能拐弯。如需拐弯,则要落子于该拐角站点,下一步棋根据自己的意图拐弯。
    这种规则的设计,源出当年王伦起义的史实。棋子的进退拼杀之间,涉及到调兵遣将,摆兵布阵,审时度势,预测战局。稍一疏忽,或陷于重重包围之中,或损兵折将,一败涂地。
    王伦借“清水教”起事
    要探寻王伦起义与“拿王伦”棋艺的衔接点,翻开清代俞蛟所著《梦厂杂署》卷六《临清寇略》,及清代秦震钧所著《守临清日记》,其间有清晰可辨的历史线索。
    王伦生于寿张县后王庄(今阳谷县十五里元乡党后王村)一个农民家庭。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山东寿张一带因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饥寒交迫,民不聊生。王伦领导当地农民举行起义,震惊了清王朝。因其主要战役是在临清州进行的,故又名临清起义。
    王伦相貌魁梧,气力过人,性情慷慨,并且通医道。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他加入白莲教。不久,在白莲教中自立支派,称“清水教”。自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开始,他在寿张、阳谷等地行医,不收诊费。许多年轻患者痊愈后,即拜王伦为义父。
    行医的同时,他往来兖州、东昌各州府县,进行传教活动,教授拳棒武术,发展秘密组织。经过十余载的经营,清水教徒遍布寿张、阳谷、堂邑等地。乾隆三十九年春,王伦与其弟子相约,于十月间,在鲁西数处同时起事。即将起义的消息迅速传遍乡间,各村的清水教徒都聚集起来习武练兵,准备迎接起义。
    八月十五日,寿张知县沈齐义获悉此事,立即下令逮捕王伦,查禁清水教。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手下的差役竟也加入清水教,并将此事报告给了王伦。王伦决定先发制人,于八月二十八日举行起义。
    秦震钧《守临清日记》中,详细描述了起义当时场景。八月二十八日,王伦请了戏班在寿张县衙前演戏,起义军几千人假装看戏聚集在衙门前。半夜时分,起义军举火把,持刀棍,振臂而呼冲入了县衙。
    寿张知县沈齐义惊慌万状,急急穿起官服,登上县衙大堂,试图“软语劝谕”,暂稳局势,但未能平息局面,知县转而破口大骂,后被皂役李旺砍死在衙堂上。同时,清水教徒王圣如也在堂邑县张四孤庄宣布起义,率领五六百人南下与王伦会师寿张。义军“悉以红蓝绸及白布裹头,为上下之别”,在寿张城休整三日,并在民间征集车马,“又置办旗帜盔甲、弓箭、枪炮等物”,积极准备挥戈北上。
    “担”、“夹”的战术
    回到“拿王伦”的棋盘上,棋子的拼杀之间隐现当年烽火战事。
    “拿王伦”吃掉对方棋子的方法有二:当甲方棋子走至乙方两枚棋子的相邻站点时,甲乙双方的三枚棋子在同一直线上时,乙方的两枚棋子被吃掉,此种方法为“担”。甲方取出自己备用棋子中的两枚,放在被吃掉的棋子的位置,棋盘上两军势力悄然改变。
    “担”时,双方三枚棋子的摆布必须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在这条直线上,被吃掉的二枚棋子的相邻站点不能有任何一方的棋子。
    当甲方的一枚棋子和乙方的一枚棋子处于相邻站点时,甲方又将另一枚棋子置于乙方棋子的相邻站点,三棋子在同一直线上,则中间的乙方棋子被吃掉,此种方法曰为“夹”。被夹掉棋子的位置亦由甲方的备用棋子填补占领。
    “夹”时,双方三枚棋子的摆布也必须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夹击一方的两枚棋子的相邻站点也不能有任何一方的棋子。
    无论“担”还是“夹”,对整个战局审时度势,主动出击者占据优势。乾隆三十九年,“担”和“夹”的战术发生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
    起义军一路占寿张,陷阳谷,据堂邑,攻城杀官,形势发展很快。远在承德避暑的乾隆皇帝,不得不急令山东巡抚徐绩带绿营兵前往剿除。
    徐绩一路追至东昌府时,起义军已至北距临清20多公里的柳林镇。徐绩马上会同兖州镇总兵惟一和河道总督姚立德,兵分三路,两攻一守,企图一举消灭起义军。起义军设下埋伏,诱敌深入。俟清军到来,霎时火光四起,起义军从敌两翼包抄,徐绩所率绿营兵手足无措,遂致大溃。徐绩被围,后经惟一死力相救,才得保全性命。
    起义军吸收群众扩充力量的方式简单而有效。《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第3册中介绍,他们“每至一村,凡入教者俱招引而去,并令其眷属登车”。未入教的群众加入起义军的亦不少。有个临清人叫殷文,在遇见起义军的时候,起义军分给他一把镰刀,他就成了义军的一名战士。
    节节胜利之时,起义军内部发生分歧,出任起义军“国师”的和尚梵伟建议南下;王伦侦知临清州城完整,为南北水陆要冲,便打算占据临清为根据地。他一意北上攻取临清、东昌等大城,结果,清军得有喘息之机。
    临清砖城争夺战
    农历九月初,起义军进至临清附近,为闸河阻隔,他们便以木筏编桥陆续摆渡过河。
    当时,临清有两城,其一为土城,即临清的外城,跨运河,位于西南,为稠密的居民居住区;其一为砖城,即临清之内城,位于东北,为行政和商业中心。渡河之后,守城清兵退守至城东北隅运河东岸的砖城中,起义军顺利地占领了土城,并以此为进攻基地,开始了17天艰苦的砖城争夺战。
    “拿王伦”棋盘的结构,即是当年临清街道布局的缩影。棋盘的半圆部分表示临清的土城,矩形部分表示临清的砖城,弧形线和矩形的边表示临清土城和砖城的城墙。
    乾隆三十九年,九月七日,攻夺临清砖城的战斗开始了。王伦起义军采用了各种方法攻城,他们先是夜间在城外堆积秫秸,点火焚烧,烟焰蔽空,乘机爬城。接着再用四乘牛车载火药爆破,结果都没有成功。于是起义军又以七八个身强力壮的人背负一辆去掉车轮的牛车靠近城下,再发火焚烧城楼,但被城上官军投下的砖石压倒,也失败了。
    九月十二日,兖州镇总兵惟一会同德州城守尉格图肯,各率500名将卒至临清救援。临清城下展开一场激战。清军溃走数十里,惟一只身逃往东昌,后和格图肯一起被正法于军前。
    正当起义军准备进一步大举进攻的时候,乾隆皇帝再次命“久谙军务”的一品重臣大学士舒赫德为清军统帅,前往督战;同时又命令河南总督派兵“助剿”,并令清军坚守临清砖城,牵制起义军。
    舒赫德到山东后,立即组织了三路兵马向起义军合围。起义军陷于腹背受敌、四面包围之中。多次激战突围,都被清军堵截。
    九月二十四日,麇集临清周围的各路清军发起总攻。面对强大的敌人,起义军上屋放枪,飞掷砖石,手挥大刀长矛,短兵相接,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令清王朝的禁卫军也惶骇不已。清军虽处优势,但在街道狭窄、民房栋连、纵横交错的深巷里无术可施。舒赫德竟传令军中,且战且焚,大肆屠戮。一时烟焰四起,哭号连天,鳞次栉比的民房顷刻化为灰烬,万千无辜百姓倒在血泊之中,尸体填塞街巷。临清这座历史古城陷于一片火与血的海洋之中。
    血战五昼夜之后,至九月二十九日,清军占领了临清土城,起义军战士已伤亡殆尽,王伦等人被围在汪家大院一幢楼房里。有人劝他投降,王伦说:“我宁可烧死在楼上,断不能投降。”他让手下的人放火焚楼,大家不忍动手,他便亲自举火自焚。文献载目击者云:“火势炎烈时,王伦衣服胡须已经焦灼,而王伦仍坐在东北角上(不动)”,直到最后热血之躯化为灰烬。
    棋盘尚存“汪家大院”
    当年的惊心动魄、血雨腥风,浓缩在田间地头的方寸棋盘之中。“拿王伦”棋盘上半圆部分内的菱形,便表示王伦自焚处的汪家宅院。
    基于游戏本身固有的娱乐意义,棋盘上定输赢,得胜者总要取笑失败者一番,比如拍一下对方的脑袋,或调侃说:“把你这个小王伦撵到牛蛋里去吧,叫你再造反。”若对方是老者长辈或妇女,说话就要有分寸,如:“请你上楼吧!”或说“请你住进汪家大院吧!”
    这种棋在临清民间曾广为流传。“拿王伦”过去一般在劳动之余或无聊空闲时由二人对奕。随着社会发展,娱乐项目增多,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尚见人们随手画就棋盘,拿着棋子左右思量,但进入九十年代,这个游戏便慢慢被人遗忘,最终无人问津。
    至于“拿王伦”为何还被称作“倒高粱茬”?阮庆贤认为,王伦入临清时值九月,正是农民收获高粱的季节,并将收获后的高梁茬倒出来为下一季庄稼的种植作准备。王伦起义,在临清土城、砖城战斗激烈、焚杀惨重,尸体填满了护城河和汶、卫二河。将“拿王伦”称为“倒高粱茬”是说杀人就像倒高粱茬一样快、一样多。
    在一般老百姓心中,无论什么原因,无故杀人者罪大恶极,他们借此表达痛恶之情。这次起义发生在清朝统治力量较强的山东运河沿岸地区,起义军同清朝军队公开对垒,九天之内连克三县一州,一度截断“供亿京师”漕粮的运河动脉,宣告所谓“盛世”已危机四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