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说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陕北的传统民间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榆林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在陕北特别是榆林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应如何对传统艺术进行传承、发展乃至创新,这是当地文化部门和陕北说书继承人需要面对思考的大课题。 韩起祥弟子 坚持不懈传承手艺 陕北说书之所以出名,得益于大师韩起祥与张俊功。7月10日,记者辗转来到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找到了韩起祥的大弟子孙旺生及其弟子孙锦福。73岁的孙旺生看上去精神矍铄,谈起说书的话题依然情绪饱满。上世纪50年代,由于家贫,他远赴延安师从韩起祥学说书。70年代后期,他回到横山被任命为当地曲艺队队长。当时的曲艺队有20多人,80%是盲人或残疾人,每年要两次下乡巡回演出,走集市、逛庙会、下田间、到地头为群众演出,成了当时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当改革开放的序幕刚刚拉开之时,陕北说书也与时俱进,逐渐从文革时期样板戏为主的题材中走了出来,转而以宣传和歌颂国家政策为主的新型说书。但是受到改革经济浪潮的冲击,传统文化逐渐遭遇了市场冷落,迫使一些说书艺人转由其他方式谋生。孙旺生在十多年前迁往了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居住,开了间杂货铺,偶尔有需要说书的活动和场合,他都会欣然前往,一把三弦,一副甩板和一副“蚂蚱蚱”依然是他表演时的全部行头。“现在表演可全是免费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陕北说书。”孙旺生说,自己的子女大多住在镇上,生活还能过得去,所以他也就不以说书为生了,但他还在经常研究琢磨着说书的事。前段时间得知省上举办陕北说书大赛,他下决心一定参加这次比赛,并为这次参赛写好了一段回忆师傅韩起祥的说唱词。孙旺生说,比赛使他灵感顿生,仅用20多分钟就写了4、5页的台词。为了证明自己还有参赛的实力,孙旺生大老远的将他的说书行头从家里带到了徒弟孙锦福的住所,给记者接连表演了两段传统说书,又把自己新编的书词一字不落的说了一遍,惊得四邻都探头观听。 孙旺生徒弟孙锦福对陕北说书的发展可谓呕心沥血。他与延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孙宏亮一起研究陕北说书多年,对陕北说书的曲艺风格等研究甚多。同时,他还在不停地搜集着与陕北说书有关的史料,现已搜集出从清末到民国3年的50多部的说书底本(原本),整理了小段:河北鼓书、山东快书、扬州评弹、苏州评弹、上海说书等全国曲艺小段1000多首。 演出门票两元钱仍乏人问津 陕北说书曾在过去被人们所喜爱,给人们单调枯燥的生活带来乐趣。在旧社会的红白事也少不了它。一个好的说书艺人的生活水平其实是不错的。可如今,随着信息的多元化和多种多样的娱乐形式的兴起,使得陕北说书没了用武之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很多年轻人对陕北说书等传统文化已经无所了解,也不再感兴趣。曾有人学习郭德纲的德云社,在延安专门租了个大礼堂表演说书,门票只要两元钱,可惜的是只有刚开始的三个月人较满,到后来就生意冷清门可罗雀,说书的经营难以为继了。 7月10日,记者在榆林郊外的常乐堡山寨采访了以说书为生的贺光利、张胜雄师徒俩。师傅贺光利今年40岁,米脂县李家站乡人,师从同乡冯有社,于1988年开始说书,后由于市场冷淡,不得不转行做其他工作。因为干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少,而自己又热爱这门艺术,今年贺师傅与徒弟张胜雄重操旧业,每天在农家乐中为食客说上几段,以此谋生。“我们每月每人能挣4000元左右,生活较以前强多了。但这也只是夏季,如果是冬季生意也就淡了。况且不是每个来这里的人都喜欢陕北说书,一般是中老人居多,外地游客不怎么喜欢,他们也听不懂陕北方言。”贺光利说,语言表达形式的局限是陕北说书流传地相对较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陕北说书的春天能否来到? 虽然陕北说书曾一度被冷落,但随着陕北矿产资源的开发,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人们在填饱肚子的同时,转而追求传统文化也日渐成为一种时尚。陕北民歌走遍大江南北,甚至唱响全国,这说明陕北的文化受人关注。作为陕北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说书艺术也应得到相应的重视。在榆林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十二五”时期榆林市将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完善,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施文化建设“135531”工程,筹措百亿元用于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北说书,相信也将受到更好地保护与发扬。 陕北说书作为一种宣传方式正在被各个单位所运用。靖边用陕北说书形式面向广大育龄群众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奖励扶助、家庭创业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受到了群众欢迎。公安榆阳分局用“陕北说书”使群众更好地了解防抢防盗防骗的基本安全常识以及识毒、防毒、拒毒的相关知识,提高了群众参与平安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横山采用“陕北说书”来宣传科学发展观,达到施教于乐、群众易接受的良好效果。 横山县的田间地头、集市庙会成为了“陕北说书”宣讲科学发展观的阵地:“党中央发号召,全党都把科学发展观来践行”。 2011年5月18日,经过五年的筹备,陕北说书研究会在横山县文化馆正式挂牌,入会的说书艺人有榆林、延安两市共193人,而其中横山县就有33个队80多人。横山县文化广电局副局长、文化馆馆长孟涛说,韩起祥是现代陕北说书的第一代艺人,而以孙旺生、张俊功为代表的第二代说书艺人将陕北说书推向了鼎盛。第三代传人孙锦福等人作为陕北说书的传承人,对陕北说书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孙锦福说,陕北说书要想传承下去就必须得在内容上创新,符合大众的口味才行,同时也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帮助,政府的扶持与鼓励。只有这样,陕北说书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据了解,第一届陕北说书大赛1979年至1980年由韩应莲组织在延安举行:第二届于2006年在定边举行,内蒙、甘肃、庆阳、宁夏等地的说书艺人都参加了比赛,共有146队报名,100队入选。第三届陕北说书大赛是传承、创新陕北说书艺术的一次重要活动,由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陕西省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陕西省曲艺家协会共同主办。本届大赛设西安、延安、榆林三个分赛区,分报名、选拔赛、复赛、决赛四个阶段,从5月下旬开始到9月中旬结束,将是陕北说书近年来的一次盛事。(西安晚报 文/图 记者 杨永存 实习生 刘洋) 相关链接 何为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过去均为盲人演唱。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三弦或琵琶,此外,还有绑在小腿上的,以两块木板制成的甩板,和绑在手腕上的俗称“蚂蚱蚱”的一串小竹板,这是作为打节奏用的。陕北说书的演唱内容分为“三弦书”与“琵琶书”两种。后经民间艺人韩起祥等人改革,一人可同时操5种乐器伴奏: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击节木片、小锣或钹。 陕北说书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调激扬粗犷,富于变化,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说书艺人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曲调来描摹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情绪。陕北说书的传统书目很多,有《花柳记》、《摇钱记》、《观灯记》、《雕翎扇》等。韩起祥从40年代初便开始配合革命斗争编演新书,几十年来创作了《王丕勤走南路》、《刘巧团圆》、《翻身记》、《宜川大胜利》、《我给毛主席说书》等几十个作品。改编的现代书目有《王贵与李香香》、《雷锋参军》等。陕北说书在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演唱风格,有影响的说书艺人还有张俊功、刘绪旺、党福祥、王进考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