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 1500余年的民俗活化石(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合肥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按我国风俗,正月十五闹元宵后,也就意味着春节真正过完了。但在大文豪吴敬梓的故乡——安徽全椒,却有一个在正月十六才举行的大型民俗活动——“正月十六走太平”,而且自东汉开始到现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其影响远播海内外,每年正月十六这一天,周边十几个市县区,甚至海外人士数万人纷纷赶来,摩肩接踵,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从当地的太平桥上走过。人们放烟花、燃爆竹、点香烛,以此祈祷一年中风调雨顺、平平安安。为什么这个民俗活动要在正月十六举行呢?又如何能历承1500余年而不衰呢?
    
    为什么是正月十六“走太平”?
    “其实,‘正月十六走太平’为古代淮河以南地区许多县乡镇共有的一项以祈福为主的大型民俗活动,起源年各不同,意义基本一致:祈祷平安!”我们首先采访了全椒民俗专家,全椒县旅游局(体育局)局长田胜林,“但全椒的走太平为什么选定在正月十六这天呢?而且为什么会被一代代传承下来,且规模越来越大?这里面可是有着不少故事。”
    据田胜林局长介绍,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民俗活动由来已久,相传东汉初年,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刘平出任全椒长。其为官清正,爱民如子,深受百姓拥戴。其执政期间,施政宽仁淳厚、简政轻松,狱无系囚,境泰民安、丰稔大有。刘平也深受朝廷赏识,为奖其功,朝廷特拨巨资要将全椒城扩建为三十里大城池。天有不测风云,当年天灾不断,先旱后涝又蝗灾,农田无收,饥寒交加,民不聊生。刘平果断决定,救民于水火之中,将朝廷拨给建城的粮款用于救济灾民。
    这时,有部下提醒说:将建城粮款挪作他用会被杀头的。刘平感慨地说:城是为人而建,若饿死满城百姓,岂不为空城?若能拯救百姓于水火,杀我一人何惜!部下又提醒说:是不是先禀报皇上,待获批后再放粮?刘平果断地说:京城遥远,快马往返尚需十几日,那时岂不太晚?在刘平的坚持下,当天就开仓放粮。于是,将原规划建三十里的大城池缩小为仅三里的小城池,使宏大的“城包街” 城建变成了“街包城” 这一古代城建奇怪现象。
    这一来让一些反对刘平的贪官们抓住了话柄,小人们大做文章,告到朝廷。于是,刘平被罢官,并要立即押解京城砍头。押解官不敢怠慢,正月十四到了全椒就将刘平上锁带铐,即刻就要启程。百姓知情后,纷纷前往衙门跪求押解官宽限一天,要刘平在全椒过个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地称之为“小年)”再走。押解官见衙门跪着数千百姓,且越来越多。心想:凡受百姓拥戴的官都是好官,就依了百姓,正月十六清早启程吧。
    正月十六大清早,全椒百姓感念清官刘平恩德,倾城相送,沿途跪拜,直到城东小桥。临别时,上万百姓烧香跪拜,挥泪为其祈祷,求上帝保佑刘平逢凶化吉,平平安安!刘平押到京城后,得到大臣钟离意的帮助,不仅免于砍头,还被推荐给皇帝,荣任宗正一职。
    后来百姓得知刘平平平安安十分高兴,也许是因为全椒百姓的真情祈福感动了上帝,他们的清官才得以逢凶化吉。为感谢上帝保佑,同时也为记念好官刘平,全椒百姓每逢此日,必到此桥上跪拜祈祷。此桥也被改为“太平桥”。日久,渐渐衍化为一大民俗——“走太平”。 到了清代全椒百姓把刘平作为“太平神”礼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