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笔者一行访问了广西那坡县的活力屯。 活力屯是“黑衣壮”的一个村寨。“黑衣壮”是壮族一个特殊族群,被称为“壮族的活化石”。 壮族现有1600多万人口,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中的“黑衣壮”仅有5万余人,他们以黑为美,男女老少都穿着用蓝靛草染成黑色的衣服,至今仍主要散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的大石山区。 大石山西接云南,南邻越南,山上泥少石多水缺,交通闭塞,新中国成立之前,一直是“三不管”地带。“黑衣壮”人定居于这个环境极为恶劣的山区,实属无奈之举:唐代和宋代,广西一带曾爆发由黄乾耀和侬智高领导的壮族农民起义,失败后,一些壮族人举家躲进大石山,世世代代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因而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被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也才被称为“壮族活化石”。 通往活力屯的登山公路长10多公里,陡峭而弯曲,旅行中巴要走大半个小时。我们怀着探访原生态的心情来到那以石块叠砌而成的寨门,可是很快就察觉到这里已是安排得很周详的游览区。一位男导游领着10多位身穿黑衣、头披菱形头巾、戴着银项链银镯的妇女,将我们接到晒谷场,唱着山歌、捧着玉米酒热情迎接。稍后,一位老年男子擂响了大鼓,几十位装束相同的妇女迅速列队随着鼓声跳黑枪舞和竹竿舞,还唱了几首歌。她们的民歌《黑衣壮的酒》曾在中央电视台2005年的春节晚会上演出,可见她们的歌唱水平不低。 随后,导游领我们进村参观。 村寨共有58户人家,原本都居住在散布于树影下、杂草旁的“干栏”里。“干栏”是石木结构的三层房屋,底层养牲畜,中层住人,顶层是谷物仓库。导游资料说这种建筑“美丽”,其实并不卫生,也不太牢固。如今,现代化的热风已吹进了这个山窝:电灯已照亮家家户户,电话已装到屯长办公桌上,风情展厅、小宾馆、小餐厅、小邮政所掩映于绿荫之中,几座水泥红砖构筑的两三层楼房挺立在人们眼前,有些年轻男女已改穿鲜艳的T恤、衣裙,摩托车已“突突突”地进出寨门。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浪潮亦涌到了山上:进寨参观的门票每张100元,参加跳舞唱歌演出的山民,每场每人发两元。我们访问了两座“干栏”,发现室内室外都收拾得相当整洁,而且都有了电视机、音响、冰箱等现代生活设备,都设立“花王圣母”神位,都有人在操作传统的手工织布机,这两户人家大概是已先富起来却又保持着民族传统的对外开放专业户。 我们在活力屯活动了几个小时,仅能看到“活化石”的皮毛而已。从有关资料知道,“黑衣壮”最特殊的传统,更表现在婚姻和丧葬方面。族人很多是同姓结婚,男女双方对唱山歌定情,经过父母同意才结合。婚礼在晚上举行,之后便“走婚”——第二天新娘即返回娘家居住,夫妻要相会必须想方设法找借口;妻子直到怀孕生育才能到夫家定居。人逝世后不挖土深埋,而是实行“平棺葬”——将棺材用几块石头架离地面,上置瓦片,放在房子附近。导游说这是为了让死者有亲人陪伴,笔者却认为另有原因:村寨处于狭逼的山窝,难找埋棺之地。这些传统是否也应当保存?笔者不知道,可是却萦绕于心,挥之不去。 屯里惟一的导游是一位风华正茂的男子,普通话虽然说得不太标准,可是讲解重点突出,有条有理。临告别时我询问他的“来历”,才知道他是纺织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姓覃,壮族,不是本屯人,但在这里任屯长兼导游。这正是扶贫的最具体行动呵,我不由对他肃然起敬。 活力屯已在展现活力了,这是大好事,然而除它之外,还有341个“黑衣壮”村寨正急切地盼望现代化的雨露阳光。在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尤须大大加强。(杨光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