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明、黄族民在表演相声 “老骥新驹”马氏相声2012新作品展演将于8月24日晚在天津大礼堂举行,此次展演是“马氏相声”团队三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正式舞台演出,展演所准备的段子全部为最新创作。同时,“老骥新驹”马志明、马六甲两代马氏相声传人同台也是此次展演最大的看点之一。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少马爷”马志明和马六甲,他们对于当前相声界的创作现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刻画起所谓的平常小人物、小市民惟妙惟肖,因为最根本的就是他一直生活在这个圈子里 记者:一直以来,马氏相声深得观众喜爱,在相声界也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认可,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它特别“接地气”。 马志明:我接触的喜欢马氏相声的大部分都是穷人,生活环境普遍都不太好。老爷子(马三立)就一直生活在这个圈子里,我们家邻居也没有有权有势的。你看他刻画的人物,有瓦匠、油漆匠、蹬三轮的,这些人物刻画得特别好。包括他上下班,回家接触的都是这些人,老爷子本身也特别平易近人。后来混得好点了,有点社会地位了,我记得过年的时候有领导来家里拜年,看见来家串门的老邻居,就是原来蹬三轮的,一直都有走动。他能和这些普通人做到水乳交融,所以刻画起所谓的平常小人物、小市民就非常惟妙惟肖,因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他一直生活在这个圈子里,有体会。这不是你说你下去走一圈,不会有这么深刻的体会。他们的趣味、语言,包括思想,老爷子都掌握,所以演起来也特像。同样的人物,别人表演可能就显得“假”,他一演,特像。这和他的阅历、平常的积淀都有关系。 过去,一个活要演上七八场,随改随演,这和现在很多“快餐”式的相声不一样 记者:这次是马六甲时隔近二十年后再登舞台,而您也已经很久没有和观众们见面了,这次爷俩同台演出是不是感觉不太一样? 马志明:马六甲已经十九年没说相声了,现在他上台还是有点僵。说实话,他能说成什么样我还真没底。(笑)相声最吃台上功夫,旧社会好多老演员嗓子不行,长得也难看,可日子一长都行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有舞台,在台上是最长能耐的,可一放下就完了。相声是活的,别的艺术形式可能在台下练也能成,可对于相声来说舞台是最培养人的,必须成天在台上“滚”。 这次上台演的是一个新节目,也是想着不能再演老的了,观众是碍着面子不哄你,其实你说了上句人家都知道下句接什么,没意思,必须有新段子。这几年身体不是很好,所以也没想过要和别人打擂,就是赵伟洲写了一个段子,说挺适合我的。一个相声段子要真变成自己的就得不停修改,练习。一个活起码要演上七八场,随改随演,才能算好。现在不行了,一个新段子,你只要说上一次,网上就有了,太快了。过去老艺人们会个十段八段能吃一辈子,现在行吗?马氏相声的特点是节奏、包袱都很慢,但经得住推敲,耐琢磨。这与现今的“快餐文化”很不相符,但这恰恰是马氏相声独特魅力所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也的确有人回来重温马氏相声,寻找和享受“慢娱乐”所带来的乐趣。 记者:马氏相声可以说是传统相声的一颗“明珠”,但也有人说传统相声太死板,没有新东西,您觉得呢? 马志明:其实从我父亲开始,马氏相声就是凭着新东西才受到观众欢迎的。他的很多作品,包括后来的很多小段,都是经过他自己加工的。我说的《核桃酥》、《纠纷》等等,也是我自己编的。我们家从老爷子开始就有个习惯,不管干什么,发现有点新素材就会马上记下来,反复推敲、试验,才敢拿到台上说。这和现在很多“快餐”式的相声不一样,下午弄了新段子恨不得晚上就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