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改革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势在必行,我们应该提供寓教于乐且适合不同人群的优秀作品,在实践中创作、修改、不断打磨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民族精神 日前,中国文联召开了2010年度表彰奖励大会,共有160个单位和个人获得了嘉奖。我也深感于近年我国文艺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但在成绩面前,我们更应该冷静,找准自己的位置,创新文艺生产方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还记得2004年12月24日晚上,在圣诞节的热闹中,我和刘兰芳等曲艺演员,穿着军大衣到北京街头为农民工慰问演出。也就是从那次开始,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决定每个月办一次“送欢笑,下基层”的义务演出活动。 从此,“送欢笑,下基层”成为曲协的品牌公益活动,后来又演变为文联的“送欢乐,到基层”活动,并走过了6年的时间。 唐杰忠老师说,市场经济大潮让专业团体远离了基层观众这座最广阔的舞台。动辄数十万上百万元的“演出费用”,令最基层的观众无力负担。革命老区福建宁化的老人告诉我们:甭说北京的名演员,就是省里的演员也难得到我们这里来演出。 这是批评呀!这些话都重重地敲击在我的心上。 许多曲艺家都已经意识到,传统“说教式”宣传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改革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势在必行,我们应该提供寓教于乐且适合不同人群的优秀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民族精神。对于在实践中创作、修改、不断打磨作品,大家深有感触:“作品要上去,演员要下去。” 每一次,演出小分队除了演出一大场外,还要参与许多小演出。但是,无论多小的场子,他们都是全力以赴,好像所有演员都加强了文化自觉。文艺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必须体现在艺术实践之中。这样的公益活动,不正为文化艺术者的自我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吗? “送欢乐,下基层”作为一种文化事业,坚持走曲艺下乡、走贴近群众的路子,将健康有益、愉悦身心的文化,送到渴望艺术而又难以承受高额文化消费的老百姓当中,这是针对文艺市场化的一个有力补充。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蓝图中,曲艺找到了它的位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