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传承中,龙文化始终与吉祥、福瑞紧紧相连,可谓历久弥新。 其实,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已有结构完备的“龙”字,而龙的图案和传说更早可追溯到史前文化。一般认为,传说中各种各样的龙应是远古时代各氏族的族徽图腾。有专家推测,以蛇为图腾的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部落,逐渐形成了华夏大民族,其图腾也兼取各部落图腾的特点——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最后拼合成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于是,龙除了象征美好事物,更是体现了中华各部落的大联合,大团结,它在人们心目中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正是中华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象征。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里,龙的神秘性和权威被绝对化,并渗透到国家意识形态中。但在中国民间,龙始终保留了它原始的象征意义,代表了喜庆、祥和与富足。从原始图腾崇拜而成为祥瑞的神灵,再到帝王符瑞直至民族象征,龙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龙文化的和谐祥瑞、包容共生、腾飞向上、无畏振奋等内涵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 直到今天,龙的形象依然被广泛运用于建筑、艺术、文学、宗教等各种领域,寄托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从划龙舟,舞龙灯,到各种与龙有关的节日,它早已扎根于中华大地,深植在国人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中国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龙”的踪迹。许多年来,中国龙漂洋过海,来到日本,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 一两千年以来,日本农民和渔民就一直祭祀和崇拜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高松冢古坟中有一幅七世纪的壁画《青龙图》,其形态与中国龙相差无几。日本的古建筑中,中国汉唐明清时期龙的形态较多见,先秦时期的龙则少见。可见中国龙的艺术是从汉代开始大量传入日本的。中国龙文化传入东南亚要比日本早得多,因而显得更具原始文化的特性。越南、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龙凤艺术,明显具有中国长江文化系的特征。而美洲古印地安人接受中国龙文化甚至比东南亚更早。有考古学家发现,早在7000年以前到哥伦布时期,中国龙艺术就传入美洲,和当地土著人文化结合,成为奥尔梅克、玛雅、阿斯特克、印加等部落龙文化的基干……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随着21世纪第一个龙年逐步临近,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的“龙”,势必唤起所有华人心中那份最柔软、特殊的情感共鸣。文/庞亚斌 生龙子、舞龙灯,各地华人迎龙年 在东方文化中,龙是力量、财富、繁荣及祥和的象征。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可说是十分狂热,盼望能生个龙子龙女。眼看龙年马上到来,想生“龙宝宝”的妈妈们自然就扎了堆。据称各地或多或少都出现了2000年“千禧婴儿潮”之后的又一个生育高峰。甚至有媒体报道,“龙年生子效应”在台湾发威,明年估计有近21万名新生儿报到,是近年少见的高峰。 除了“龙子效应”, 随着中国人移民海外,中国的龙文化也随之流传到世界各地。华人都开始准备迎接21世纪的第一个龙年。 墨西哥蒂华纳的华人就将迎龙年与中墨建交40周年的主题结合起来,邀请当地有影响力的官员和友好人士参加。据称,尽管经济不景气,当地华人仍会组织各种活动迎接新年,在1月中旬将邀请中国四川歌舞团来蒂华纳访问演出。当地侨团准备在新年期间,给当地福利院赠送礼物,向80岁以上老人派发红包,增进与当地人民的友谊。他们还租了当地一个能容纳770人的剧场,同时还将利用室外场地进行舞龙、舞狮表演和举办中国摄影图片展,这些照片记载着中墨外交40年来的点点滴滴。 同样,明年也是中国和新西兰建交40周年。在新西兰惠灵顿市,随着近年华人移民人数不断增长,活动规模也逐年扩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并且受到惠灵顿市政府以及各团体的关注、重视和大力支持。据称,相比往年的庆祝活动,惠灵顿2012龙年节庆活动将增添一项燃放烟花的重彩项目。届时,惠灵顿龙年春节庆祝活动定会更加热闹非凡。 而在日本,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制作的首部会员摄影作品挂历新近出炉,为即将来临的2012年增添喜气。挂历封面介绍了中部地区最大的华人华侨活动——名古屋中国春节祭,配以大红灯笼为背景,烘托了吉祥和喜庆,也表达了华人华侨的团结和向上。 “Dragon”还是“long”? ——中西方“龙”大不同 国人自称“龙的传人”,西方则把龙译为“Dragon”,但事实上,中国的龙与西方的“Dragon”无论外貌还是内涵,其实是大不相同的。曾有一位学者就提出应该改变龙的英文译法,改为“long”或者“lung”,和“Dragon”区别开来。那么,西方的“Dragon”由来又是怎样呢? 早在4000年前,西方神话故事中就出现了被称为“Dragon”的怪兽。与之相比,中国龙出现的年代则要早得多,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了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远古时代的“洋龙”常常被描述成丑陋凶恶、头脑简单的巨蟒状或蜥蜴状怪物,大多数为青黑色,有着刀枪不入的鳞片,长着楔形的头和长长的毒牙,有的还不止一个脑袋。而在同时代的中国,龙基本上被认为是一种祥瑞之兽。在这一时期西方关于“Dragon”的神话传说中,最有名的要算古希腊神话了。在希腊神话中,较早被提及的龙是与众神之神宙斯作战的龙形巨人,这些龙形巨人是大地女神盖亚与天神乌拉诺斯所生,他们面目狰狞,须发杂乱,身后拖着一条带鳞的尾巴。在大部分希腊神话中,龙都是扮演着这样的反抗者角色,但却屡屡被神和英雄击败,甚至沦为了被愚弄的对象。 到中世纪时,欧洲“Dragon”的形象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它有毒、能喷火,长着蝙蝠状的大翅,腆着大肚子,怪模怪样而且贪财、狡诈、残暴,这种模样已经与中国龙的形象完全不同。而随着基督教在欧洲兴起,《圣经》再次改变了西方世界中龙的形象。在《圣经》故事中,魔鬼撒旦化成一条大红龙,尾巴扫过了1/3的天上星辰,它有七个头,每个头上都戴着王冠,贪婪地吞吃着新生的婴儿。于是,西方龙就从“守财奴”堕落成了最邪恶的魔鬼,被描述成罪恶、狡诈和残忍的代表。随着基督教的传播以及欧洲人的扩张,龙是魔鬼撒旦的恶名,在欧洲乃至在世界也就传播开来。 到了近现代,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摆脱了蒙昧,西方人终于认识到龙只是一种存在于想象中的动物,不再恐惧它,但龙依旧成为了西方文化中一个固定的贬义词汇,如老龙成了魔鬼的代名词。在西方文学作品中,龙更成了描述邪恶的生动词汇。龙还走进了西方的政治文化,敌对的两个阵营常常把对方贬称作龙。 —链接— 龙文化与民俗 中国的民俗节日中,有不少与龙相关者。这些节日的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散发着清新的乡土气息。 龙王会 每年夏历五月,很多地方都要举办“龙王会”,这一习俗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龙抬头节 农历二月初二为汉族的“龙抬头节”。此时正值惊蛰、春分时节,大地逐渐转暖,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正是在这一天抬头活动的,以后雨水也就多了起来。寻根求源,“龙抬头节”可能是从上古的“龙见而雩”演化而来的。 龙头节 云南河口大青山地区瑶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五。是日,当地群众备供品祭祀龙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