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屏东雾台乡,居住着许多鲁凯人。在原住民中,这支部落只有万余人。对于早年的鲁凯人而言,由于没有文字记述,历史文化的延续除了口耳相传之外,最常见的便是借由雕刻、制陶的方式,可以说,许多鲁凯人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当你走进雾台神山上的天主教堂,就会感叹鲁凯人传承文化之精妙。这座教堂是原住民信徒亲手搭建的,已经有近60年的历史。教堂内,每一张椅子都是雕刻的原住民人形,这些化成座椅的“小小原住民”个个背着装有圣经的书包,还一律“向右看”。 “为什么他们要向右看?”“他们到底在看什么?”前来参观的游客十分好奇。 当地的一位老人笑着说,如果人形椅不转头,那么正面人形的鼻子就会凸起,人坐上椅子靠在椅背上反而不舒适。“椅上人形一律向右看,是雕刻师符合人体功学的创意。”老人又指着位于教堂右前方的牧师讲台说,不论是教堂的民众或是人形椅,都对着同一方向聆听,教堂看起来更显庄严。 不只是鲁凯人的雕刻创意,布农人的皮衣制作、排湾人的琉璃珠制作,还有太鲁阁人的布艺都让人惊艳原住民传统工艺文化的独特。 记者曾经慕名到位于花莲县秀林乡的那都兰工作室,看到了许多五彩的布匹和精致的布艺品。“这个工作室就是将太鲁阁人传统织布制作成符合现代人需要的商品,另外还从事织布教学,希望将太鲁阁人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工作室的主人胡秀兰正在织布机上工作着,五彩的线在织布机上仿佛快乐地跳着舞。“布织的工艺品卖得好吗?”记者问。胡秀兰微笑着回答:“我们当然会在传统的技艺上有所创新,吸引更多的顾客。其实,织布后面都有故事,有背景,这也是织布工艺品的附加值吧。” 说到原住民的文化特色和传承,胡秀兰兴致颇高。“图案就算一样,但是在每一个族群里代表的意义也不同。我都是让学生先认识一个族群的历史后再去织布,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会比较有感觉,我们的文化才会有含金量地传承下去。” 在原住民的文化中,音乐和舞蹈也相当有特色。每当记者到了一处原住民部落,都会欣赏到热情洋溢的当地舞蹈和音乐。在创新的基础上,原住民文化元素的商业性流行音乐也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台湾的原住民音乐人也在不遗余力地传播着原住民的音乐,传播着原住民的传统文化。 目前,在台湾计有赛夏、泰雅、阿美、布农、卑南、鲁凯、排湾等14 族。几世纪以来,台湾原住民经历了各种不同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语言为例,在大约26种已知的台湾原住民族语言中,至少有10种语言已经消亡,5种濒临消亡,其他多种语言则出现轻微程度的损害。如今,原住民的原生部落一方面在努力发扬传统语言与文化习俗,另一方面也在政治和经济上寻求发展空间,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原住民的传统文化。 尤其是近年来,台湾当局的原住民行政管理部门和立法部门对原住民事务越来越重视,不再只是简单地“移民平地”,而是更多地考虑就地保护。比如在原住民特色文化的保护和重建等方面开始逐步制定出有利于民族传承的政策来。其中,“旅游植入”是既能够保持传统,又能提高原住民族生活水平的措施之一,因而被大力推进,大陆游客是未来发展最主要的客源。 应当说,在多元外来文化冲击的当下,原住民朴实独特的传统文化不仅需要自身的不懈坚持,也需要外界的大力保护,不仅是保护他们的语言以及他们在生活中创造的艺术产品,更要保护他们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对自然、对美的理解,让那些原住民以自己的身份和部落独特的文化为荣,以说母语而骄傲,以穿戴民族服饰而自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