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尔》(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光明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格萨尔是流传久远和广泛的史诗,其传播地域广阔、涉及语言众多在世界上少见 
    格萨尔的演述歌手类型很多,仅以藏族歌手而论,按照说唱技艺的习得和传承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神授艺人、闻知艺人、掘藏艺人、吟诵艺人、圆光艺人等几种类型。在上述五种艺人中,神授艺人是最为特别的艺人群体。他们大多自称有过奇异的经历,故事和讲述故事的能力来自“神授”。这些艺人大多生活在祖传艺人家庭或《格萨尔》广泛流传地区,有着较特殊的生活经历。他们记忆力超群,虽然绝大多数不识字,但他们却表现出惊人的口头创造活力,艺人们通常能说唱至少一二十部。
    《格萨尔》还有抄本、刻本的书面传播形式,由此产生了抄本世家,世代以抄写为生。青海玉树的布特尕家,就是这样的家族。现存最早的抄本,时间上可以回溯到14世纪(藏于西藏博物馆)。现存最早的刻印版本是1716年的北京木刻版《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
    《格萨尔》史诗还渗透到不同的艺术门类中,以格萨尔英雄为题材的艺术形式,包括唐卡(藏族卷轴画)、塑像、壁画、藏戏、弹唱等,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格萨尔的普及程度和受到民众喜爱的程度。到了当代,格萨尔故事还进入影视、广播、小说等现代艺术形式中。在藏区,种种绘有格萨尔王形象的唐卡和工艺品以及史诗抄本和印本,则被当地民众敬奉为能够驱邪除秽的吉祥物。
    《格萨尔》的艺术魅力,还体现在它非凡的传播力上。《格萨尔》滥觞于青藏高原,那里蒙古人和藏人长期比邻而居。《格萨尔》很可能首先在这两个民族中先后扎根,并随后在周边的民族中广为传播,在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白族等地区都有传唱,地域上跨越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新疆等多个省区。在境外,不丹、尼泊尔、锡金、印度、巴基斯坦、蒙古、俄罗斯等国也都有流传。传播地域如此广阔,涉及语言如此众多的语言演述艺术,在世界上还不多见。
    传统生活方式变迁,史诗说唱传统赖以依存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变,史诗说唱传统面临挑战
    今天,《格萨尔》研究受到国际国内学者的重视,学术成果累累。国外学者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系统地研究《格萨尔》,其中,法国学者大卫·妮尔和石泰安对藏族格萨尔的研究,成果卓著,影响深远。1839年,施密特院士首次以德文翻译出版了北京七章本,把蒙古族的《格斯尔》介绍到国外。国内学者最早开始介绍格萨尔的,是任乃强先生,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撰写了若干文章在报刊发布。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在史诗的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大批优秀的民间艺人得以确认和立档,其中的佼佼者进入了省级和国家级名录。各种抄本、刻本、誊写本、整理本和翻译本等,蔚为大观。各地积累的声音文档和视频资料,数量巨大。用藏文、蒙古文和汉文等出版的各种版本的《格萨尔》超过100种,部分章节或故事梗概已被翻译成了英、俄、德、法、日、芬兰等国的文字出版。国内的《格萨尔》研究成果,已经出版专著约20部;研究集刊、集成、论文集等15部;发表于国内外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数量可观;在中国召开了五届《格萨尔》史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近年来的国际藏学研讨会上,均设有关于史诗《格萨尔王传》的专题论坛。“格萨尔学”已成为国际藏学研究和国际史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不过,《格萨尔》说唱传统也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导致史诗说唱传统赖以依存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近年来,一批老艺人相继辞世,职业化的艺人群开始萎缩;操持母语者数量下降,听众群体正在迅速缩小。为积极应对以上状况,在本土社会和民间文化的土壤上探讨史诗的传承规律和保护策略,作为格萨尔史诗传统的牵头保护单位,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开辟了“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项目,推进一系列保护和振兴措施,为《格萨尔》史诗的存续和发展,摸索行之有效的举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