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侗族妇女学习侗族刺绣只是绣来自己穿,哪个人绣得好一点,自己就可以穿得漂亮一点。而今不同了,你看,这样的一块刺绣,市场价能卖到三五千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拾这一门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传承人杨甜喜滋滋地说。 侗族刺绣是一种融合了剪纸和绣花技艺的民间艺术。根据当地的习俗,侗族少女从懂事起,就被家人要求学习制作侗族服饰,为自己准备嫁妆。因此,这项民间工艺千百年来在侗族女装中被广为运用。 11月26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同乐村的一座侗家木楼里,84岁高龄的侗族刺绣艺人覃奶时清和她大儿媳杨甜、小儿媳韦清花正在做侗族刺绣。尽管已是耄耋之年,覃奶时清仍有一项绝活,任何一幅剪纸作品,不管上面有多少动植物形象,她既不需要预先用笔在纸上描出形状,也不用测量纸张大小,全凭记忆和对空间大小的精准把握,就可以把所有构想的形象都一刀剪完,且每个形象都惟妙惟肖。 杨甜介绍,侗族刺绣经历过一段困难的传承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服饰受到了越来越多侗族少女的青睐,需要亲力亲为、做工繁杂的侗族服饰则让她们望而却步。再加上许多处于黄金传承年龄的少女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而侗族刺绣又没有教育文本,这让具有“人在艺在,人亡艺亡”传承特征的侗族刺绣面临后继乏人甚至失传的窘境。 2006年和2009年,柳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先后将侗族刺绣列入市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通过举办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大赛等方式进行推介和鼓励。 2010年,270件侗族刺绣作品被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组委会指定为“国礼”赠送给与会代表;同时,刺绣作品侗族嫁衣被送到上海世博园宝钢大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进行展示,吸引了数万中外游客驻足欣赏。 “而今,侗族刺绣被越来越多人知晓,许多人慕名前来购买,刺绣作品已经相当紧俏,一些客户购买后用作礼品,还有博物馆专门买来收藏、展示。”杨甜说,由于侗族刺绣越来越多地被外界知晓,很多年轻人加入到学习这一传统技艺的行列中,重拾这门技艺。 侗族刺绣打破了“母传女、婆传媳”的家传局限,杨甜等刺绣艺人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技能通过心口相传的方式,传授给周边的妇女,让更多当地妇女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掌握一门谋生技能,不用外出打工,就可以在家中制作侗族服饰当做旅游产品销售。此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民间艺术面临的后继无人困境。 而今,杨甜、韦清花都长期带着二三十名学生,一些技艺成熟的学生则帮着她们做刺绣产品,共同开拓三江的旅游产品市场。为培养年青一代对于刺绣的兴趣,同乐村的另一位刺绣艺人韦凤仙在今年暑假期间还召集了本村30多个8岁至10岁的女孩,免费教她们学习刺绣。 “据不完全统计,仅同乐就有500多名农村妇女在做刺绣,一些妇女通过做刺绣已拥有了可观的收入。”同乐苗族乡乡长龙善介绍说,随着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以及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侗族刺绣已经成为当地村民一项增收致富的产业。(李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