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寻访"母亲的艺术" 鲁北民间的"女红"记忆(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齐鲁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剪纸
    与纺线织布等女红必修课相比,剪纸应该算是民间女子的选修课了。据《滨州志·风俗篇》记载:“夕贴春联彩胜,易门神桃符。”可见剪纸艺术在滨州与民众生息相伴已有长久的历史。滨州剪纸,外轮廓粗犷,内部装饰简洁,整体感强。由于受到了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方面的影响,题材非常广泛。它有不少题材是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如“上坡”、“耕种”、“收获”、“饲养”、“挑水”等。反映当地民俗活动的题材有“走亲戚”、“赶集”、“跑旱船”等。还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及鸟、兽、虫、鱼等等。剪技纯熟的艺人凭着日常对生活的观察积累,加上丰富的想象,拿过纸来用“随心走”的手法,就能剪出很生动的剪纸,这就叫“心里有样”。由于剪纸的简单易操作,所以这项手艺在鲁北农村普及很广,很受大姑娘小媳妇们的喜爱,信手拈来,剪个窗花贴窗上,既美观又大方。
    滨州民间剪纸扎根于鲁北大地,以自己独具的格调,赢得了外界的注目。1988年,滨州民间艺术家张洪庆(也正是前面所提到的博物馆馆长)编著了一本《滨州民间剪纸》,是对滨州地区民间剪纸的一个系统总结。另一位对山东剪纸艺术有贡献的是吴鸿喜老人,更是在1948年编著出版过一本《渤海窗花剪贴选》,这是山东有史以来出版的第一本剪纸集,在当时对推动山东的剪纸艺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纺线织布、裁衣做鞋、绣花剪纸,这才仅仅是女红之中的几种,只是这仅存的几种也已是日渐式微。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机械化替代了手工活,女红也因此受到很大冲击,原本姑娘媳妇们做女红活计必备的那些女红用具如:剪刀熨斗针线盒、顶针量具绕线板、针拔刮板喷水壶、绣花棚架针线篓等等,都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退出历史的舞台,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抛弃。
    值得庆幸的是,还有像张洪庆老师、王燕君老师这样一些民间人士的坚守,我们才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触摸更多的民俗民间文化脉络。
    繁荣之后的轨迹,不一定就是衰落。土地是一切生命的根源,被称为“母亲艺术”的女红是一种民间精神的物化,因为在这种种老手艺中也镶进了鲁北民间女子最真实的信仰!(柳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