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贵州侗族分为“北侗”、“南侗”两个部分。两地民居各有特色。北侗地区的民居与当地汉族的民居极为相似,一般都是一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或者垒砌土坯墙。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楼下,横腰加建一披檐,此作增加檐下使用空间,形成宽敞前廊,便于小憩纳凉。 南侗地区民居建筑一大特点是层层出挑,上大而下小,占天不占地。每层楼上都有挑廊。廊上安装栏杆或栏板。如用栏板,还特意凿一圆形孔洞,供家犬伸头眺望。由于层层出挑,檐水抛得很远,有利保护墙脚,且可利用层层檐口,晾晒衣服和谷物。 除利用檐下晾晒谷物外,侗族同胞还在住房附近利用杉杆搭建梯形禾晾,利用杉木修建吊脚粮仓。粮仓也多修建在水上,有利于防火,防盗、防鼠、防潮。 美丽的侗族村寨里,侗族人住居的多是杉木作的吊脚楼。一般都是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因为侗寨多在山区,气候多雨潮湿,而且多蛇和虫兽。为避免为其所伤,所以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侗族村寨里这种干栏式的吊脚楼一座挨一座,它们依据地形和个人的爱好而建,所以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有的像一座雄伟的宝塔、有的像一间轻灵的亭阁、有的像一座壮丽的宫殿、有的像一条优美的画廊……它们是那么整洁雅致,再配以鼓楼、花桥,将侗寨装饰的美丽大方。杉木楼体现了侗族人的勤劳智慧。他们吸收了汉民族的建筑艺术,结合本民族的自然环境和审美观,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侗族民居建筑。 标志性建筑:鼓楼和风雨桥 雄伟的侗寨鼓楼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 侗寨建房有一规矩,即围绕鼓楼修建,犹如蜘蛛网,形成放射状.鼓楼是侗寨特有的一种民俗建筑物,它是团结的象征,侗寨的标志,在侗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其附近还配套侗戏楼、风雨楼、鼓楼坪,构成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俨然侗寨的心脏。每逢大事,寨中人皆聚此商议,或是逢年过节,村民身着盛装,在此吹笙踩堂,对歌唱戏,通宵达旦,热闹非凡。许多侗寨,为适应村民拦路迎宾送客、对歌交朋结友的特殊需要,在村头寨尾修建木质寨门。寨门造型多种多样,或似牌楼、凉亭,或似长廊、花桥,将风光如画的侗族村寨装点得更加美丽。这种别具一格的公共建筑物,虽然不是民居,却是以民居为主要载体的侗寨所不可缺少的。 鼓楼,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鼓楼将中国木结构的“ 井干式”、“ 穿斗式” 和“ 抬梁式” 三种主要方式融为一体, 具有很高的建筑科学 价值。侗族鼓楼与那些规模宏大的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一样, 是我国建筑艺术的典范。每当我们到达侗族地区就会看见高耸于寨中的鼓楼, 有的是一个村寨一个, 这种情况较为多见; 有的是一个村寨两个或三个, 最多的村寨有五个, 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因此, 有的研究者断言,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 因侗族大多是一个姓氏居住在一个村寨, 所以鼓楼又是姓氏或族姓的标志。 鼓楼最早的图像构思源于杉树, 当它形成一个宝塔形建筑后又隐含了侗族的社会结构于其中。从前面的分析中知道, 传统的侗族村寨多以兜为其构成, 它类似于汉族中所说的一个姓氏。兜有兜老, 如果是一兜一寨, 则兜老就是这里的最高首领; 如果是多个兜居住在一个寨子里, 则是在兜老的基础上选出的寨老为这里的最高首领, 他( 他们) 根据村寨规约处理有关事务。它既寓杉树勃发生机之意, 又寓侗族的社会组织结构于其中, 是一种自然、社会及人文的综合象征图像。它源于植物, 但却寓意着社会及其结构, 是侗族社会及其结构的立体图像。 鼓楼的装饰图案以飞龙、二龙抢宝为多, 还塑有虎、豹、猴、猫、狮、象、鹿、龟等动物, 这均隐含有各压一方邪气的意思。钵、缸等也是装饰的一部分, 它是被粘附在塔尖顶部, 反映了天体轮回的意念。鼓楼攒尖顶四面坡交角屋面上以及其他类型的垂脊之间, 有云头形如意装饰, 取如意的含义。鼓楼的正梁中间多绘有一些寓意图案。例如,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至高铺河流域的鼓楼、贵州省黎平县黎榕公路沿线村寨鼓楼多绘有圆形二分之一分割法的道教太极图, 寓意着事物正在变化或者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之中。鼓楼除了有雕塑装饰之外, 还有绘图装饰。在绘图装饰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太极图在正梁中间之外, 还有在鼓楼楼身的檐板上、内部的穿枋上和鼓楼下半部分的封板上。绘图的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 精巧的侗乡风雨桥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风雨桥又称“花桥”,以其能避风雨并饰彩绘而得名。风雨桥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桥梁建筑,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风雨桥由下、中、上三部分组成。下部是桥墩,用大青石围砌,以料石填心,呈六面形柱体,上下游均为锐角,以减少洪水的冲击。中部为桥面,采用密布式悬臂托架简支梁体系,全为木质结构。桥梁跨度一般不超过10米,以适应有限的木材长度。上部为桥面廊亭,采用榫卯结合的梁柱体系联成整体。廊亭木柱间设有座凳栏杆,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既增强桥的整体美感,又保护桥面和托架。桥架就放在桥墩上面,而桥墩与桥台之间没有任何铆固措施,只凭桥台和桥墩起着架空的承台作用。它反映出侗族人民的力学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风雨桥,既可供人行走,又可挡风避雨,还能供人休息或迎宾接客。风雨桥遍布侗乡,尤以广西三江、龙胜,湖南通道,贵州从江、黎平等地为最多,据有关部门统计,这些地区共有风雨桥330余座,仅黎平肇兴附近的河溪上就有5座风格各异的风雨桥。 风雨桥上最显著的装饰物就是龙,人们还喜欢在风雨桥上大事彩绘以作纹身。这些繁复的形式上有着一定的深意存在。联系到侗族与越人龙文化的诸多渊源,侗族如此热衷于将一座桥搞成令人眼花缭乱的样子,目的就是要呼唤出深藏在心灵中和文化中的龙的意象。 如果将山脉、河道、谷地、溪流、村寨等连成一体来看,那点缀于其间的风雨桥就像是从云山雾海中偶尔露出的半截龙身。在侗族的民歌中经常可以看到侗寨人把自己的居住地方比喻为龙窝的说法,如果把鼓楼当作是一个龙头的话,那么,围绕和盘踞在它身边的侗族民居就是龙的身体,而风雨桥则可看作是龙的尾部。由于民居住房不便精心雕琢,故以满足它的实用为主。但龙的图像仍然是需要表征出来的, 于是有了鼓楼、风雨桥、寨门、亭子,甚至禾仓、禾晾之属,整体上它们都有指点风水的含义。 侗族房屋建筑中的忌讳 侗族房屋建筑中的忌讳也不少:忌四,讲究三柱、五柱、七柱、八柱落地;忌说“破”字,如柱子不慎弄破,也只能说“柱子开了”;忌在竖屋时往下丢东西,连最小的一颗木钉也不可以;忌踩掌墨师的木马;忌踩宝梁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