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相声发展需要更加健全的文化生态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随着中国文联、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曲协和北京电视台承办的“2003年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落下帷幕,有关相声发展的话题再一次飘荡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萦绕于全国关心相声艺术人们的心头。对于长期以来比较低迷的相声创演现状而言,这一股股连续吹拂的热风,及其裹挟的关爱与热情,已然与这些大赛的推动一道,给这门传统艺术的当代发展,注入了必要的舆论“兴奋剂”,酝酿着有效的发展“强心针”。 
    之所以用这样的话语来描述一两个赛事给一门传统艺术的当代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相声艺术的创演低迷和缺乏精品力作,长期以来为大家所共识。许多为观众所喜爱而寄予厚望的著名相声演员的“一身多任”与“转行它顾”,客观上在削弱着相声艺术创演力量和发展势头的同时,也在广大热爱相声艺术的人们心中投下了担忧相声继续低迷的深长阴影。而相声艺术与广大听众之间越来越加大的创演供求矛盾和审美需求距离,已经在证明着这种削弱和担忧的不争事实。这就说明,相声的低迷急需有一些新鲜的空气与血液来涤荡和滋养;另一方面,除了近一两年我们看到的相声大赛给这门传统艺术的关注与扶持之外,我们的社会从比较全局的角度给予相声艺术的深切关注的确太少。即便如大赛的举办,在给相声的低迷现状注入舆论“兴奋剂”和酝酿发展“强心针”的同时,对于当下的相声艺术界本身,并未构成比较实在的发展触动。赛事作为一种“推新人出新作”的手段,主要的功能是“发现”和“推出”,是对现存于社会上的相声艺术资源,在选拔“新人”与“新作”的意义上进行“发掘”和“展示”。客观上因为要评比奖励而有着“刺激”行业壮大和“宣传”行业情形的效果,但由于主要立足“果实”的遴选与评奖,不可能完全兼顾“种子”的筛选与培养,更没有涉及决定相声艺术健康发展的艺术生产机制,因而这些举措尽管非常必要而且可贵,但对相声本身的繁荣发展而言,毕竟只是外力而不是内功。“兴奋剂“也好,“强心针”也罢,对于相声艺术来说,都是发展的外力即外因,而相声的繁荣最终要靠相声界自身练好内功即强健内因。换言之,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再好的热情与关注如果不能转换成自身发奋的动力,化作自身前进的行动,都不会发挥实际的效力而具有真正的意义。 
    “2003年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的举办,恰好为我们的这种思考提供着启迪与答案。 
    首先,从大赛的整体水平来看,还不能说是很高。尽管全国范围包括台湾省在内共有8000多件作品和10000多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有上至84岁高龄下至4岁幼童年龄跨度很大的不同人群热情参与,但由这些“千里挑一”的不同等次的获奖作品与参赛选手的整体水平来看,与真正意义上的精品和新秀,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许多作品就“包袱”组织的局部效果和艺术构思的技巧智慧来看还比较出色,但就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与主题思想的艺术力量而言,还不能说都很成熟。相当多的参赛作品的创作水准,仅仅停留在编笑话和为笑而笑的层次上,缺乏相声艺术喜剧审美的独特力量;获得较好名次的选手,就其自身的表演天赋和说学逗唱的技巧运用来看,也都各有优长与特色,但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与整段节目表演的节奏把握包括舞台经验,都明显肤浅而且不足。这些欠缺不只体现在业余组的比赛中,专业组同样有着普遍的流露。这一切无不说明,相声艺术的社会文化土壤还比较贫瘠。尽管有数量众多的作品和选手报名参赛,有的参赛者甚至一人报送了几十篇作品,但这种质量与数量的巨大反差,足以让我们对相声蕴藏在这种雄厚群众基础后面的专业质量与文化成色保持怀疑。更何况,许多最后入围的作品,据说还不同程度地得到过参与大赛组织的专业人员的修改建议,这就更使大赛成为某种意义上同时是对业界水平的一次考验。从而提醒我们,对于群众的这种参与热情,既要非常珍视,更要保持清醒。要想通过大赛激发蕴涵于民间的相声艺术力量,培育起真正有利于相声艺术发展的丰厚社会土壤,回馈人民群众对相声艺术的热情与厚爱,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而扩大相声知识的普及程度,提高对相声艺术的认识水平,无疑是我们的专业相声工作者和文化普及工作者都需要继续努力的重要内容。 
    其次,从大赛的评比结果来看,专业组获得较高奖项的选手,大都是近年冯巩与中央戏剧学院合办的相声创作与表演成人大专班上培养的学员。这就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相声人才是需要通过较高等级的文化熏陶和一定的专业训练的。对于相声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而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举办大赛推选优秀锦上添花固然非常需要,但普及教育深度开发雪中送炭或者更为紧迫。因为,如果没有对相声艺术相关知识的广泛普及,没有对相声艺术审美本质的正确把握,没有对构成相声艺术健康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全面营造,仅仅凭着爱好与热情,为着参赛与获奖,或将相声艺术仅仅当作是博人一笑的简单娱乐工具,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相声和发展相声的。相声之所以是艺术而非简单直露的搞笑手段,就在于它有着深厚的艺术文化传统和高妙的喜剧审美力量。侯宝林之所以成为大师,是由于他一生对相声艺术心存敬畏,能于创作和表演之余,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来提高自己也提升相声;马季晚年曾经为办相声学院四处奔走,并且呼吁相声教育应当有自己的博士,也绝非附庸风雅和一时兴起。他们都是在用一生或者大半生的从艺经验昭告我们,创办和发展属于相声乃至整个曲艺艺术的高等级正规教育,是从根本上繁荣和发展相声艺术的唯一正确途径。 
    也就是说,扭转相声创演的低迷局面,提升相声艺术的发展水平,举办各种相声大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功不可没的。但仅仅举办大赛还远远不够,要从根本上繁荣和发展相声,创办和发展能使相声艺术乃至整个曲艺艺术得以薪火相传和高水平演进的高等级艺术教育,在相声行业内部倡导专心精神和学习之风,通过建立相声发展的高等级教育“孵化器”来提升整个相声行业的综合素养,并为社会人群的相声热情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与专业风范,以此切实营造适宜相声发展的文化生态,才是保障相声艺术良性演进的根本途径。这是“2003年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带给我们的深层启示,也是相声艺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