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山东滨州市阳信县鼓子秧歌榜上有名。 “鼓子秧歌”最早被称之为“打鼓子”或者是“大鼓子秧歌”、“跑秧歌”等,被冠以“鼓子秧歌”之名,不过是20世纪40年代后的事。阳信鼓子秧歌起源很早,相传明神宗万历年间刘家阁庙会方圆百里远近闻名,每年正月十六、二月十九、四月十八都有盛会,各地的戏团云集献艺,村民跑秧歌的很多。刘家阁地处孙武的故乡——惠民县(古称武定府)以西不足10公里,属屯兵之地。当时驻地军队休整,军事“演习”成了军事“演戏”,军队中有嗜好演戏之士便组成队伍加入到戏团的队伍中来。秧歌以军中阵势为基础场子,再加上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之类,军民联欢,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鼓子秧歌。 当地张杨村的鼓子秧歌更是首屈一指,令人叫绝,它把音乐、舞蹈、喜剧、武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以其粗犷优美的动作展现出卓绝的艺术魅力,被定为山东三大秧歌艺术之首。 阳信县鼓子秧歌能够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学岭功不可没。从少年时代的“秧歌迷”,到青壮年时代的“秧歌教师”,再到老年时代的“秧歌导演”,王学岭的一生与鼓子秧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出身于秧歌世家 王学岭出身于秧歌世家,是当地第八代秧歌鼓手正宗传人。祖父王士忠是当地第六代秧歌会长,曾带领秧歌队参加了辛亥革命庆典。父亲王恩典是第七代秧歌鼓手,曾带领秧歌队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和原渤海军区民间艺术调演。自幼受到秧歌艺术和戏剧艺术熏陶的王学岭,喜爱秧歌和戏剧中的各色行当人物。年仅6岁的王学岭便开始学着自制皮鼓、花伞、头饰等秧歌行头,每逢年节就叫上自己的小伙伴们穿上自制的行头走街串巷扭秧歌。 “鼓子秧歌是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是齐鲁黄河文化的骄傲。鼓子秧歌有‘伞、鼓、棒、花、丑’五种角色。其中,‘伞’分‘绸伞’与‘花伞’,‘绸伞’又称‘头伞’,为男性老人打扮,是整个秧歌队的指挥者。‘鼓’为武生打扮,是秧歌队的主要演员,人数多,动作复杂,边舞边击鼓,舞起来气势非凡。鼓子秧歌即由此得名。‘棒’为男性青年,双手执两头有五彩条的木棒而舞。‘花’为女性青年,服装仿戏曲中的花旦。‘丑’人数可多可少,装扮成‘傻小子’、‘丑婆’、‘县官’、‘花花公子’等等,即兴表演逗趣”。提起鼓子秧歌,王学岭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脸上满是掩饰不住的喜悦和自豪,说到尽兴时,王学岭竟拿出了各种人物扮相行头,把自己装扮出不同角色。 “在‘文革’时期,我参加了村里的文艺宣传队,并和同村几位好友共同创办了庄户业余剧团,演出《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剧目。”王学岭说,无论演什么,他总是不能忘记让自己魂牵梦绕的秧歌艺术。王学岭笑着告诉记者,在“文革”特殊时期,秧歌不能公开演出,他就等到晚上关上房门偷偷地表演,一会儿跑伞,一会儿演武生,一会儿扮丑角……在王学岭眼中,秧歌是自己一生的钟情所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