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缂丝 寻找一段走失的民族精神(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北京晨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清晚期宫廷藏品非常差
    但到了明清,合花线技术却很少被使用,因皇家对缂丝需求加大,而传统缂丝工艺成本太高,一幅制作认真的30×30厘米幅面的作品,熟练工人要忙一个月,故供不应求,当时许多缂丝作品是用笔墨直接画在织品上,只有特别正式的场合才使用真正的缂丝,比如养心殿、中和殿的殿铭,都用缂丝。
    缂丝是艺术品,前人对此颇有共识,比如张大千、于非闇、陈之佛等近代知名画家,他们在临摹古人画作之外,也都曾临摹过缂丝作品。
    清末缂丝技术已有滑坡,到民国时则迅速衰落。一是西方时尚文化冲击下,江南富有家庭对缂丝的认可度下降,二是艺人生活艰难,为了糊口,便粗制滥造,清晚期皇宫中收藏的缂丝就很差了,民国时缂丝作品质量更差,经常是一个月的活,一星期不到就干完了。
    任何工艺的发展,一定要在社会的繁荣期,艺人无忧无虑,好东西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否则就成了恶性循环,越做越差。
    张謇把缂丝带到南通
    缂丝技艺能传承下来,张謇功不可没。他当时办女工传习所,朋友告诉他清宫当年的缂丝艺人生活艰难,靠拉洋车过活。张謇说如果是女的,可以在传习所中安排一个职位。可找了两三个,都是男的。
    1914年8月,张謇在南通开了贫民工场,请缂丝、竹编、雕漆等艺人来南通带流民学手艺,成品以张謇名义做展销,让当地乡绅购买。这样,缂丝手艺在南通传承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南通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我爷爷王玉祥当年考入了这个所,掌握了缂丝手艺。合花线手艺在宋缂丝技艺中有,在明缂丝技艺中则少用。
    上世纪70年代末,一直到1992年,缂丝行业迅猛发展,因为当时日本需求量很大,传统和服、和服腰带需用缂丝,那是日本婚服,家家必备。然而,随着日本经济滑坡,一般家庭年轻人结婚多租赁和服,缂丝行业遭遇重创。
    艺人把织布机当柴烧
    缂丝行业有过10多年好日子,最顶峰时,从业人员超过万人,但产业形态一直不健康。
    最主要的问题,是价格体系扭曲。在当时,一根缂丝腰带出厂价才300元,但日本的销售价是1万元,2011年,一套缂丝袈裟国内价格10万元左右,在日本是150万元,所以早年的缂丝艺人多成了商人,基本移民去了日本。
    销售缂丝比制作利润高太多,作坊赚不到钱,缺乏开拓国内市场的能力,所以,日本商人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国内企业之间只好大打价格战,为进一步降低成本,日本企业开始鼓励越南生产缂丝,他们人工更便宜,只是目前对一些精妙技法还不掌握,但对中国已形成冲击。
    2007年起,国学热、“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以下同)保护等,人们对缂丝的关注更多了,媒体也大力扶持,但杯水车薪,市场反响平平。
    2005年是缂丝行业最受伤的一年,工人大规模转行,有的把织机劈了当柴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