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星期六,东城区文化馆,周末相声俱乐部。 这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周末,相声大会照旧在东城区文化馆上演,但一切因为《赵振铎赵世忠相声典藏专辑》的上市而为行内外所瞩目。这场演出的票早已售罄,五点多就已经有占座的人们在门前排起长龙了。幸亏朋友有先见之明,上周就买好了两张票,我们得以从容不迫地进场了。 需要交代的是,很多演员都早早来到,别人就不多谈了,正主赵世忠先生是六点多到的,陪同怹老人家的是老伴和天津相声演员佟手本的夫人,赵先生红光满面,看来术后的恢复情况不错,让人高兴。快七点的时候,马季先生也到了。恰好我的朋友下楼,机缘难求,他赶紧取出早已准备好的《登山英雄赞》(马季先生早期相声集,春风文艺出版社于上世纪60年代出版)。马先生非常惊讶,没有想到会是在这本书上签名,在翻看的同时,还一再叮嘱鄙友一定要给他复印一份,因为怹自己都没有这本书了。顺便说一句,毕竟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签名时,手抖得厉害,令人扼腕啊! 除去下文要交代的相关人员外,其他到场的曲艺界人士主要有种玉杰、付振江、李业明、李伟建、武宾、贾伦、连春建、宋德全、王玉、于谦、崔琦、佟手本等等。 闲言少叙,文归正传。七时三十分,演出准点开始。孟凡贵是本场的主持人,照旧一上来就是个碰头好。这次他的口吻明显郑重了许多,借接受采访时的一句话向在场的观众介绍了赵先生,“他为相声倾注了一生心血,归结起来八个字,嗯啊嗻是,欸呦哦嗨”。尽管这八个字难免有一些戏谑的成分,但确实如他所说,这八个字的火候、轻重、尺寸,绝非一般演员所能驾驭的。因此,称赵先生为当代捧哏大师、捧哏巨匠恐怕也并不为过。赵先生同许多名家的合作均让人称道,关于这一点我在文末会有所交代。 (一)张志强、康有纯《比爸爸》,返《三五句话》: 其实这段子母哏节目说老不老,说新不新,比较著名的版本是由杨鲁平和韩兰成合说的,仅在电视上就曾经播过几次,另有刘伟、尹卓林等均曾表演过。而对于传统功底比较扎实的张康组合来说,演绎这段节目游刃有余。由拜师年龄入活,捧哏总是高逗哏一头,几番来回之后,以“我有一个爸爸”收束,随即张志强鼓动观众鼓掌,康有纯此时的表情也很到位,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氛围。此后的表演一直中归中矩,一些小包袱的现场效果也不错,像张学完毛主席讲话后,康跟上一句“这仗还没打完就胜利啦”,火候和节奏把握得很准确。略有瑕疵的是张仿学毛主席的口音不大理想,观众的反应也一般;相比而言,康仿学蒋委员长的口音可圈可点,尤其是头尾两句骂人话更是有推波助澜之功。再有,康到最后的争辩时,语调一直较高,声音缺乏起伏和顿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演出效果。 可能考虑到观众结构,两人选择了一段易与观众交流的垫话小段作为返场节目。《三五句话》的版本众多,一般都是《三五句话》和《所答非所问》拼在一起使,像张嘉利、于世德的口述本都是如此,苏文茂先生的《所答非所问》近年来也经常上演。而今天二人没有《所答非所问》,只有“几句啦”和“错了吧”两个包袱,整体看来短小俏皮。值得一提的是,张志强在褒贬康有纯时,抓了一句“吃了苏丹红”,这是今天节目中为数不多的现挂。 (二)李建华、唐杰忠《智力测验》,返《戏和歌》: 这段节目是师徒二人的保留曲目了,我曾在去年五一民族宫的相声大会评论中述说过观感。今天唐杰忠先生神采奕奕(唐先生今天来得也很早,六点就到了,在门口看了看水牌后可能去吃饭了),我感觉状态明显要好于去年的演出。还是那句话,李建华逗哏比捧哏来精神,师徒大斗对手戏,加之又是子母哏,笑料迭出。依旧是拿师父收徒弟入活,名师出高徒,三番之后,“轮到我收徒弟了,就剩这个了”,效果强烈,但确实有点儿自残,以后少使为妙。包袱却并未就此结束,唐先生接下来的“我知足啊”和“嗐,喘气儿,是个活的”同上面构成连环包袱,现场气氛达到小高潮。与在民族宫的表演不同,今晚师徒的斗嘴频率较快,节奏和筋劲儿都起来了。尤其是李讲故事时,效果出奇得好。甲讲有个傻子,听什么都说两个字“没有”,讲着讲着,突然问乙,“这故事你听过吗?”乙答:“没有。”观众一愣之后,包袱骤响。乙对付了几句,趁观众有点疲了,抽冷子来了一句“你这故事讲完了吗?”“没有。”好一个连环包袱,这一句又重新让观众捧腹。可以说,今天的表演还是相当完美的。故事充分利用了说唱艺术“跳入跳出,灵活无痕”的艺术特点,给观众造成心理错觉,想不到甲突然犯坏,更想不到乙再翻一句。而这种喜剧效果的产生,是与两人的表演分不开的。这说明甲讲完故事后停顿得不错,给人以未结束的假象;而乙充分利用这一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变生肘腋,连环包袱陡响。这种表演的训练是以《三言五语》为基功的。 李建华自捧哏后有点儿屈才,严格讲来,他讲故事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声相并用,配合默契,这在《闲人马大姐》中已有所印证,像有的情节借用了相声《圆谎》和《论捧逗》等内容,而他的表演也很经得起推敲。接下来,轮到乙出场,说a、b、c、d分别对应四种动物,乙说动物,甲回答相对应字母,要快要准。猪对应a,一问一答,反复多次,笑料自然也就出来了。而李恰到好处的“您跑这儿点名来了”和“这叫什么老头儿啊”体现出他一贯的捧哏风格。随后的灯谜情节比较平淡,像“一对夫妇一个孩儿”、“扇扇子”(扇子不动,摇头)、“炸油条”(改蒸馒头)等。整段节目用时17分钟。 返场节目《戏和歌》其实是一种捧逗互换。尽管李是逗哏,但他只是不断鼓动唐唱戏、唱歌,节目重心无形中偏移到捧哏一方。唐先生学唱了《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正唱和歪唱,即换用《外婆的澎湖湾》和《天仙配》曲调学唱),姑且不论老人家嗓音不复当年,我想说的只是此段乃全场节目中唯一的“柳儿”。 (三)常宝华、王志斌《和气生财》(《买卖论》),返《练武术》: 相声名家一场接一场,连常宝华先生的节目都前置了。捧哏的王志斌不大熟悉,只依稀记得前年在上海举行的海峡两岸三地相声演出中,曾与郝爱民搭档表演过节目。此次可能是临时顶替赵福玉,与常宝华先生合作。这段节目是传统相声《买卖论》的翻版,常先生使得比较简单,时长12分钟。以《褒贬是买主,喝彩是闲人》(叶利中、于世德等均有传本)入活,将买古玩改作买菜,更贴近普通百姓。随后是买鞋、买小百货,最后是棺材铺。毕竟不是大活,二位的表演相当轻松,美中不足的是气氛略微温了点儿,好在常先生的气质和身份弥补了这一点。而王志斌的形态和表演风格与孙晨有相似之处,在此记上一笔。 返场《练武术》也是常宝华先生的保留曲目了,单是同赵世忠先生就屡次合作上演,此处就不再赘述了。结束时,常先生的孙子常远和外孙杨凯相继上台献花,此处交代一句。 (四)杨少华、李国盛《计划生育好》,返《卖书》: 继李建华、常宝华之后,又一位捧哏名家站到了逗哏的位置上,恰恰又是在观众心目中人气正旺的老来红,您说这掌声和笑声能不热烈吗?也难怪,散场后还有不少观众拉着杨先生合影呢。按孟凡贵的话说,是相声界最坏的老头儿和最好的老头儿站在了一块儿;依我说,则是代表天津相声风格的老头儿和代表北京相声风格的老头儿站在了一块儿。最近论坛里在讨论风格问题,我的看法是风格确实存在,但无法准确定义。为什么呢?这段相声就是例证。二位站在一起,风格迥异,但究竟差别在哪儿,语言似乎也表述不清。我建议您不妨留意最近的媒体,北京电视台(《北京大剧院》)和文艺台等媒体都会播出这场节目,到时候我想您就有所体会了。《计划生育好》是由杨振华和金炳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首演的,而今天的表演与之有较大差异。像八个孩子改为六个孩子,孩子的名字也改作“宝宝”、“欢喜”、……“没人理”等。整体看来,这段相声很符合杨少华先生的表演风格,蔫中取巧,浮光掠影,于不经意中抖响包袱,加之怹的形象总是能够引人发笑,无形中又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结尾处说的是杨遇到年轻女同志领着很多小孩子,上前宣传避孕,遭到误解,原来是“托儿所老师”。这个底很容易被观众刨了,但在杨先生从容的演绎下,并未受到影响。捧哏的李国盛先生也是目前北京相声界屈指可数的捧哏名家了,功力自是炉火纯青,不抢不撂,恰到好处。像杨说到连着生孩子,“又有了”时,一句“一会儿都不闲着啊”看似平常,但在节奏和语气上的分寸把握确实令人称道,包袱骤响自是在情理之中。 返场《卖书》也是杨少华先生经常上演的作品。只是今天在学结巴时有点儿赶落,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严谨,有失水准。 (五)王谦祥、李增瑞《笑的探讨》,返《规矩论》(片断): 这段节目是根据传统相声改编的,因此不穿大褂也在情理中,但王谦祥一上台却说“……至至诚诚伺候您一段相声”就有点儿不伦不类了,我个人感觉不太舒服。可能是考虑到演出时间,这段节目也被压缩到11分钟,因此有些情节交代得比较简略,好在二人配合默契,使得却也滴水不漏。整段相声仍是采用故意夸大和歪曲的手法,将售货员的微笑、火化工的强笑和恋爱中的甜笑相互混淆,制造笑料。王谦祥的表演尽管很到位,但个别地方有程式化之嫌,在饰演售货员和女儿两个女性角色时,无甚新意,个人认为应在一些细节上再进行雕琢,尤其是注意结合当前女性动作的特点,否则难免千篇一律。捧哏演员李增瑞在这段节目中戏份不多,也没有能够完全发挥出自己的表演风格,稍显平淡。 返场是《规矩论》片断,同正活一样,先正后歪,通过“不合规矩”抖包袱。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两人的配合确实简练实用。 (六)马季《山东斗法》,返《试鞋》: 马季先生这两年频繁到各地演出,但是单口节目确实不常见,年前在东北说过一次《山东斗法》,可惜无缘聆听,今天的机会自是不能错过。 21:05分,马季先生登台。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段原汁原味的传统相声,却没有场面桌(注:杨少华李国盛演出时有场面桌),令人费解。缺少了扇子、手帕和醒木三件道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后面“斗法”的精彩性。 21:06分,演出开始。马季先生前面的交代比较简略,关于琉球国和道士的介绍都是一笔略过。随着孙德龙的出场,关于“书胆”的铺陈介绍就比较详细了。一上来的四句(“酒是高粱水儿……”)倒口,加之马先生表演的醉态和脚步,赢得一个满堂彩。给孙德龙的“开脸儿”也很生动,青布袍、钩竿子、酒葫芦都交代得很详细,包袱也比较响。接下来的看榜则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这时的倒口,吐字有些含混。 21:13分,撕榜。撕榜后兵丁带孙德龙去见大人,然后述说柳毅真人上法台。马先生在此处交代得很清楚,明显要好于徐德魁先生的表演(见天津录制的《传统相声集锦》)。马先生秉承刘宝瑞先生的路子,说老道的袖子里有竹筒子,其中装的是狼粪,点起来会出现黑烟,老道借势爬上法台,让人误以为是腾云驾雾。由于说得很详细,台下的观众也是一丝不苟,凝神倾听。很明显,马先生已将观众带入故事情节。此后怹却出现了一次口误,将“孙德龙(坐在椅子上)”说成了“解缙”。然后,是交代白文元用金瓜送孙德龙上法台。同理,也是非常详细。在孙德龙被扔上去之后,马先生开始不断淡出淡入,一面交代孙德龙的动作,一面交代老道闭目念经,一面还要向观众作评论。三个角色不断变换,但并不琐碎和零乱,这恐怕就是老演员的功底了。 21:25分,斗法开始。与其他几种演出本有所区别的是,马先生采用的是先斗法后打哑谜的情节描述。“无量佛——好家伙”之后,老道开始画符祭火。火烧孙德龙半边头发之后,与清水灭火不同,马先生描述的是魔火遇猪血(袍子上满是猪油猪血)而自灭,这也是老路子使法。随后在描述孙德龙钩竿子打老道时,因为没有道具,马先生只好以手代物,影响了演出效果。 21:29分,开始打哑谜。马先生在此处的处理比较简捷,语速也较快,“一佛顶礼”、“二圣护身”等名词均是一笔带过。我认为怹的用意在于让观众更多地去感受形体动作,毕竟在后面还要交代打哑谜的涵义。马先生在仿学孙德龙的动作时,有意无意地作了一些夸张,效果很好。 21:31分,斗法结束,金殿面君。这段情节交代得比较细致,尽管老道、皇帝和孙德龙三个人的语言交叉而述,但马先生的表演很轻松。无论是老道的卑琐、皇帝的好奇和孙德龙的自以为是,都描摹入微。 21:36分,整段节目结束,用时31分钟。 关于《山东斗法》,我还想多说几句。目前,这段节目有三种文字记录,即张寿臣、刘宝瑞和常连安三位先生的演出本。常见的是刘本(《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刘宝瑞表演单口相声选》和《传统相声汇集》),八千余字。马季先生的表演与刘本仿佛,但在语言上变化较大,现代语汇较多,毕竟是在剧场演出,要考虑到观众的反应。常本(《单口相声传统作品选》)的篇幅与刘本仿佛(演出录音35分钟左右),个人感觉徐德魁先生的表演偏近于常本。像两个武士扔孙德龙、祭火描述的简单和清水灭火等。徐先生的演出时长22分钟,在情节上无甚新意,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像仿学倒口出色、“面君”和“面筋”的包袱、大一辈大两辈、学油葫芦叫唤等。再有,就是其“评书口”运用得恰到好处。运用说书的口吻交代一些台词,听之耳目一新。张寿爷的演出本(《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俗文学卷》)则篇幅最长,近两万字。张本更像是中短篇评书,像其中交代琉球国的来历、老道及无量佛的相关故事等都明显属于“书外书”的范畴,祭三昧火、清水灭火、要祭翻天印以及最后的当场对质等,都有独到之处。 返场《试鞋》是个小笑话,说的是近视眼女士买鞋,店主是秃顶,弯腰为她试鞋时,她误以为自己的膝盖露出来了,赶忙用裙子遮盖,店主大喊:“怎么停电啦”(大意)。节目结束后,刘宝瑞先生的外孙侯冠男为马季献花,在这里交代一笔。 (七)姜昆、赵世忠《明春曲·富贵图》(片断),返《学外语》: 考虑到赵先生身体欠佳,他们只演了《富贵图》的一点片断。赵先生仍然是红色中式衣装,衬托得更是红光满面。无论是气色还是声音,我们都看不出老人术后初愈的样子,真是令人欣慰啊。段子只演了7分钟,在此也就不多说什么了。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在捧逗一段紧密的“小子母”台词之后,赵先生一句“你这是教坏怎么着”恰到好处,干净利落,博得满堂笑声和彩声。由此即可看出这位捧哏名宿的功力之一斑。 返场《学外语》也是姜昆经常表演的一段节目,借“how much”和“嘛好吃”、“好吃嘛”的谐音找包袱,轻松幽默,大家自是莞尔一笑。随着二位的谢幕,两位老人上台献花。孟凡贵的介绍揭开了她们的身份,一位是赵振铎先生的夫人,一位是赵世忠先生的老伴。看到此情此景,我们在为赵世忠先生默默祝福的同时,也不免感慨世事无常,为赵振铎先生的英年早逝唏嘘不已。赵世忠先生的师兄弟陈涌泉先生和赵先生的徒弟们也相继上台献花,走在最后一位的是已故相声名家王长友先生的公子王惠林。继而随着李金斗的介绍,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先生带着自己的作品上台,将此次庆祝演出推向高潮。 将近十点钟的时候,全场演出结束了,我和朋友也在二楼等到了赵世忠先生。在家人的搀扶帮助下,赵先生披上了外衣,戴上了围巾、帽子。临出门的一刹那,我们相继上前同老人家握手,祝怹保重身体。我想这不仅仅是我们两个人的祝愿,更是千万相声爱好者的心声,希望这位老艺术家健康长寿,永葆艺术青春。至于题目“艺寿千秋永流芳”是我一时拼凑出来的祝辞,难免有生搬硬套之感,还望诸位同仁海涵。 关于赵世忠先生同诸多相声名家的合作,大家比较熟悉的不做过多描述,像“二赵”等节目可以参考光盘,印象里大概还有以下这些: (1)与赵振铎合作表演《新八扇屏》(张善曾创作,纪念爆破英雄黄家富)、《作诗》(老舍创作)等;(2)与马季合作表演《英雄小八路》等;(3)与王学义合作表演《同仁堂》;(4)与王长友合作表演《批三国》、《白字会》;(5)与郭全宝合作表演双簧;(6)与吴兆南合作表演《菜单子》;(7)与杨振华合作表演《保险不保险》;(8)与姜昆合作表演《明春曲》等;(9)与常宝华合作表演《拴娃娃》、《五行诗》、《当行论》等;(10)与付振江合作表演《汾河湾》、《批三国》、《新旧婚姻》等;(11)与苏文茂合作表演《八扇屏》等;(12)与王世臣合作表演《花没叶》等;(13)与王长林合作表演《洪羊洞》等;(14)与张永熙合作表演《学唱三曲》等;(15)与佟手本合作表演《双字意》等;(16)与张志强合作表演《学四省》等;(17)与贾振良合作表演《八大改行》等;(18)与赵振铎、王学义等表演化妆相声;(19)与崔琦、杨少华等表演相声小段;(20)单口相声《糊涂县官》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