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国大陆的最后一缕阳光 到达乌恰县,已近晚上9点钟。从北京到这里花费近8个小时,颇感疲惫,一下车,便直奔房间稍事休息。突然发觉有点“不对劲”:不用开灯,房间里明亮如昼! 向窗外看去,斜阳将将落山,西边霞光灿烂,宾馆周围地势开阔,远山一黛,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在戈壁中向远方延伸,戈壁中的几棵胡杨清晰可见。我看了一眼手表,北京时间10点差15分,此时的北京已经是万家灯火、星光满天了。 乌恰县,北纬39°24′至40°,东经73°40′至75°45′,是中国最西边的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帕米尔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西端,天山南麓与昆仑山两大山系接合部。东靠阿图什市,东南部与疏附县相邻,西南以阿克陶县为邻,西北部则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中国最西端的乌兹别里山口就属于乌恰县。 与北京相差近3个时区的乌恰县,晚上阳光走得比祖国其他地方迟,早上来得也迟。还在上小学的古丽娅告诉我,她暑假每天早上8点起床做功课,那时天还没亮呢。我们此次参加的克州第四届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的开幕式,安排在北京时间11点钟开始,其实就是当地的9点钟。 天边一抹残红在旷野尽头的远山间徘徊,一点点变淡。而黑影开始从我们脚下漫延,漫上了山脚,漫上了山腰,漫上了山巅……因为这里的山是水蚀地貌,千沟万壑,所以山间的暗影和光影交相纵横、色彩斑斓。随后这斑斓渐渐消失,而山巅那最后一线阳光也倏忽不见。这是祖国大陆上这一天的最后一缕光线,我们所有的人都被这瑰丽的景象惊呆了。 如今,“祖国的最后一缕阳光”已经成为乌恰县发展旅游业的一张名片。据乌恰县县委书记范宝军介绍,把乌恰县的地域劣势变为旅游优势,是乌恰县近年来的一条发展新思路。“西极”、“旷野”、“最后一缕阳光”都是乌恰旅游资源中与众不同的元素。 惊看万人演唱和跑马飞鹰 柯尔克孜族的民族风情是乌恰县的另一张旅游名片。 走进克州第四届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的会场,只见当地老百姓都穿上了柯尔克孜族的民族盛装。据克州外宣办主任谢晓红介绍,本次旅游节开幕式及民族运动会的参加者几乎占到全县人口的70%。 柯尔克孜族服装中最抢眼的就是男士所戴的白色毡帽了。放眼望去,高高低低的白色毡帽在人海里漂浮,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拜访者感到一种新鲜的异地风情。柯尔克孜族人所居住的毡房的形状与这种毡帽极为相似。毡房为长圆形,顶部突起,以白毡做成,与蒙古包类似,但又不尽相同。房内设有火塘和炉灶。毡房可以在短时间内搭拆,搬迁很方便,适合早期柯尔克孜族的游牧生活。每到夜幕降临,柯尔克孜族的男女老幼便在毡房前弹琴唱歌、翩翩起舞。 他们的音乐以柯尔克孜歌曲和库姆孜弹唱为主,内容极为丰富,从各方面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人民的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其中《玛纳斯》的演唱最为经典。《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与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 我们有幸在开幕式上目睹了万人《玛纳斯》演唱,领唱的动人姿态、孩子们的认真弹奏、妇女们的整齐哨音让我们忘记了烈日当空酷热难当。每一次万人齐呼“玛纳斯”的时候,我都仿佛与那美妙的声音一同升入浮着洁白云朵的湛蓝的天空。 如今柯尔克孜族的歌曲演唱也融入了流行的元素,开幕式上一位当地歌唱演员演唱的节奏明显具备了流行的特点,而且中间还夹杂了蓝调以及R&B的风格。他的演唱别有风味,引起年轻人一阵阵欢呼。 柯尔克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跑马飞鹰的民族。柯尔克孜族自古过着游牧的生活,所以马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如今,跑马已经从生产生活的需要变成一项体育项目了。烟尘起处,一匹匹骏马风驰电掣而去,领先的骑手竟是一位孩子。“柯尔克孜族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马和鹰是他们最好的朋友。”据范宝军介绍,赛马、叼羊、猎鹰是乌恰民族运动会主要的体育项目。 刚看完赛马,一队柯尔克孜族大叔骑着马、架着鹰走进了会场,只见他们右手一抖,鹰像箭一样飞了出去,扑向猎物。“这样的运动会太特别了。”来自山东的游客赵先生发出感慨。这样的表演他在乌恰的其他景区也曾看到过,游客还可以架着鹰照相,“这样的感觉只有在中国最西边的地方才能找到!” 今日戈壁变“江南” 古丽娅给我看了她带的午餐,其中有一个大大的西红柿,这是他们自己种的。古丽娅的祖上原来都是绿州草原的牧民,而今在戈壁滩上有了自家的大棚。以前她家的食谱里只有牛羊肉而没有蔬菜,如今却吃上了非常新鲜的西红柿、黄瓜以及戈壁养殖的鸡鸭鱼鹅。 经过克州州委州政府以及乌恰县县委县政府多年的努力,如今乌恰县实现了从戈壁到“良田”,从无蔬菜到蔬菜外销的巨大转变,很多柯尔克孜族牧民走出了大山,跳下了马背,放下了羊鞭,过上了定居生活,在专家的指导下在戈壁荒漠上建起温室大棚,种植各类蔬菜供应本地以及出口。 据乌恰县县委宣传部部长汪清云介绍,目前,乌恰县已建起大棚1911座,占地3000亩;养殖品种近20个,年养殖量达40万羽;采用节水滴灌技术种植核桃、秋桃、红枣等为主的特色林果6万亩。如今,荒芜的戈壁滩不但转化为资源产生了效益,而且在温室大棚和果园的作用下变成了一道靓丽的戈壁农业游风景线。 我们站在山崖上,风呼啸而过,四处旷野如铺,群山光秃,生机索然,当目光转到山间河谷的时候,却一下亮了起来:那里有成片的塑料大棚和果园。果树虽然仍未繁茂,但可以想象出将来绿色如荫的景象。 走进蔬菜大棚,我们发现这里的西红柿和黄瓜由于光照充足,“体型”要比我们平时看到的大许多,而且颜色鲜艳,水分充足。一位正在采摘的柯尔克孜族大婶儿告诉我们,她家种植的蔬菜不仅能满足自家需要,还能出口吉尔吉斯斯坦呢。 当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的车转过一个小山坡,来到一处养殖园,这里的景象让我们每个人都大吃一惊:波光粼粼的池塘上芦苇依依,成群的鸭子在池塘边结队而行,一位赶鸭的老人悠闲地坐在阳光下闭着眼抽着烟,一条弯弯的小路就从他身边向远处延展。这哪里是戈壁,分明就是“江南”!(杨易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