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南京相声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南京白话”又名“南京相声”,流布于南京市区。以南京方言说、学、逗、唱。
    南京白话源于北方的相声。民国初年,相声艺人王子亮、路彩翔等人先后把相声艺术从北方传入南京,由于语音的障碍,南京听众对北方的相声反应并不热烈,原有的“包袱”在乡音不同的南京听众面前失去了魅力。艺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手法,以期赢得南京听众。民国十九年(1930),评话艺人周凤鸣和他的同母异父兄弟钱天笑在夫子庙露天书场用南京官话模仿北方相声表演,结果大受听众欢迎。但相声界出于门户之见,不予合作。不久,周凤鸣重操评话旧业,钱天笑则将单口相声曲目移植过来,独自一人“撂地”演出,上演了《解学士》、《满汉斗》、《蔡锷云南起义》等段子。他凭借说评话的功底,把相声的“八大棍”说得别具风格。他还采用南京方言即兴“现挂”,随手拈来,常引得听众捧腹大笑。他还移植相声的“学杂唱”,将其中学唱的剧种,改为南京听众熟悉的“扬剧”、“白局”、“数莲花”等。钱天笑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前后,还到安徽马鞍山、芜湖等地演出,扩大了“南京相声”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天笑参加了南京市的曲艺演出团体,他的“南京相声”得以与“正统”相声同台演出。演出时,往往他在台上学唱南京地方曲调,台下听众拍手助兴,有  时还出现听众齐声应和的场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钱天笑退出舞台,“南京相声”由业余演员继续演出。1963年,秦淮区文化馆业余曲艺队队员李宗汉创作相声《老相识》,和梁汉辰合作,改变了钱天笑用南京官话模仿北方相声的表演手法,试用纯粹的南京方言表演,演员在台上每一句地道的乡音,都引起听众热烈的反响。这个意外的收获,不仅使李宗汉等欣喜异常,也鼓舞了南京地区的业余相声演员。过去他们常为普通话语音不标准,说(学、逗、唱等基本功难于掌握而发愁的问题.经李、梁的尝试,得到启示。于是,在南京业余相声界掀起了一股“南京话相声”热,并发展成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形式。其表演艺术,在语言上,彻底使用南京语言;逗笑则靠南京方言和脚本的喜剧性;内容强调了地方性、南京味;表演增强戏剧性成分。为有别于北方的相声,取名“南京白话”。南京白话二人对口表演也分甲(逗)、乙(捧),演出时有时着大褂,有时着中山装或西装。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市约有十对演员,各区都有代表性演员一、二档有影响的曲目有《比》、《红心曲》、《老相识》、《管理新风》、《包您满意》、《人情债》、《红花赞》、《太平天国》等。其中《红心曲》于1976年参加江苏省文艺调演,获演出二等奖,创作三等奖《包您满意》于1977年参加南京市职工文艺调演,获创作、表演一等奖。《老相识》于1963年由《曲艺》杂志发表,《包您满意》、《人情债》等分别由江苏省、南京市广播电台录音播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