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榆林小曲面临消亡危机 从艺者几乎"流离失所"(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文化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榆林小曲表演现场
    榆林小曲是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艺术形式,流行于陕西榆林一带。据说清代康熙年间由随军塞上的江南艺人传入,至今有300年的历史。2006年,榆林小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经记者走访发现榆林小曲存在无固定经费支持、年龄结构老化、后继无人、无活动场所等问题,面临消亡危机。
    最初在手工艺人中流传
    最早的榆林小曲在民间并没有什么生存土壤,只在官府衙门中和与官府有密切联系的士绅中间流行。清道光年间,官拜千总的李殿魁带着他身边的一帮丝竹班子,走出衙门,通过参加地方士绅百姓的节日庆典、婚宴酒席等活动,进行小曲的表演。从此,榆林小曲逐步走向了民间。清同治年间,湘军入陕镇压回民起义获胜后,有数万人留在西北,其中随军乐伎班留在榆林,随之而来的湘南祁阳等地花鼓曲艺也融于榆林小曲中。
    清末民初,榆林城里的小手工业非常兴盛,走出官府庭院的榆林小曲,开始在手艺人中间流传开来,学唱小曲一时成风,艺人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十杯酒》、《进兰房》、《小叮嘴》、《供月光》等20余首曲目,榆林小曲逐渐与当地的语言、民间音乐交融结合,既有北方的粗犷和豪放,又有了江南水乡的婉转清丽和柔美甜蜜,从而开创了“南腔北调”的独特艺术,有专家给其定位为“中国唯一遗存的活着的明清俗曲标本”。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小曲受到了国家的重视,艺人也越来越多,不少人有了登台演出的机会。1953年,以胡福堂、王子英为代表的榆林小曲艺人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1957年,他们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在此期间,因为榆林小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跨地域的文化现象,受到了许多专家的关注,不仅有陕西的音乐工作者来采风,中央芭蕾舞团还专门派人来学榆林小曲,在这种氛围下,老艺人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除参加演出外,还培养了吴春兴、乔玉秀等30多个传承人。
    在文化大革命中,榆林小曲因过多渲染古典戏文、男欢女爱、风花雪月而被视为“毒草”,一度沉寂。2006年,榆林小曲老艺人们在榆林市旅游文化艺术节上重新演出,榆林小曲这一艺术形式才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