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民间银饰 藏于寻常百姓家的富丽(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自然与人文环境各异其趣,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饰物文化。从饰物取材到造型纹饰,各民族既独立发展却又相互影响。中国古代的首饰,多以金银为材料,刻镂吉祥图案,嵌配珠宝翠玉,精工细作,造型丰富多彩。佩戴首饰,既是地位和财富的证明,又因为民间传说金银能够发出凡人不易看见的“金气”、“银气”,可以驱祟避邪。一般说来,达官贵人多佩金饰,凡夫俗子则戴银饰。因为,一是金的价值比银高,不是人人买得起;二是传说佩金戴银要视各人福缘而定,金饰的“金气”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据说儿童和老弱者就不适宜戴金器,福分浅薄者也极有可能受“金气”之克而诸事不顺,而银饰的“银气”要柔和多了,人人均能使用银饰,于是就约定俗成了。因此,在各类材质的饰物中,银饰最广泛地被各民族所运用。
    大众饰品 丰富多彩
    在过去,富贵和准富贵的人们也不是随便使用金饰的,从大小、重量、形制、纹样及使用者的身份都有着很完整的规定,甚至连制作者都是指定的。银饰则要大众化得多了,不仅对使用没有硬性的规定,就是形制、图案的创意也是很自由的。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民间“无银不成饰”,而艺人们随心所欲却又精到入微的创造,则使得当时的银饰艺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在人们的心目中,银也是相当贵重的。古籍和俗语中的“金银财宝”,都是将金放在首位,其次便是银,然后才是其它财宝。这种印象的形成,也许与历史上金银曾被当作货币来使用有关。然而就银本身来说,其多方面的价值是相当高的。
    银与金、铱、钯、铂等同被称为贵金属,比铜稍重却轻于金;白银耐腐蚀,水和大气中的氧对其都不起作用;其熔点为960.5摄氏度,不怕火烧;银的色泽白亮,性软易于分割,可以抽成很细的银丝,也可以锤成很薄的银箔。在祖国医学中,由于“银本无毒,其毒则诸物之毒也。今人用银器饮食,遇毒则变黑;中毒死者,亦以银物探试之,则银之无毒可征矣。其入药,亦是平肝镇怯之义”(见《本草纲目》)。
    在中国,银矿分布很广泛,但是由于银在自然界的总量仅只有铁的千万分之二,且极少是以单体的自然银方式存在的,因而在开采时是非常艰难的,白居易曾写诗讲到采银之艰难:“银生楚山曲,金生潘溪滨。南人弃农业,求之多辛苦。披砂复凿石,矻矻无冬春。”
    尽管中国古代冶炼技术相当发达,可以炼出纯度很高的银,但为了便于制作,用作首饰的银则多为银与铜、锡等的合金。辨别银器的真伪和成色,一般是将硝酸点滴在银饰品表面,抹去硝酸后,表面仍呈银白色的,说明含银量高,若成灰黑色,则说明含银量低。民间匠人多采用火烧的办法,真银火烧后银包不变,若变黑,则银的成色较低。民间用作银饰的银料成色多在九成以上,统称为白银。实际上,用银和铜及其它金属的合金来制做银饰,可使银饰的物理性能有所改进,色泽有所变化,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