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后街清真寺礼拜殿正门阿文楹联。 穆斯林书法家马经邦阿訇书写的回族阿文对联。 上海松江清真寺大门阿文对联。 回族有悬匾挂联的传统习俗。一般有清真寺、拱北、道堂、回族名胜古迹等的楹联,也有穆斯林家庭和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寿联、挽联等类型的对联。回族对联文体上分为阿拉伯文和汉文,其中阿文对联具有更为特殊的文化意义。 在伊斯兰文化中,原本没有对联这一形式。阿文对联是穆斯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穆斯林在书写清真寺阿文对联时,不仅使阿拉伯文书法变成了中国式的,而且在表现上也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形式,是中阿两大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 阿文对联在书写时,将文字结构做精心布局,使长短不齐的阿拉伯文分别按一定的结构,疏密对称地分配到每个斜写的‘方块字’中去,使之成为具有汉字外形的方形、矩形、圆形和菱形等形状,这样,阿文“方块字”就可以在“字数”上左右相等。 与中国传统对联相区别的是,阿文对联没有要求对偶的特点,其内容也有所不同,阿文对联大都为《古兰经》和圣训中的警言名句,涉及认主独一的信仰及对宗教功修、人生哲学、伦理道德的阐述和关于天地、人生的终极思考,以及对立功、立德、立言者的赞颂和悼念等,以进行道德教化。 中国体的阿文对联,顾颉刚曾经这样评价:“回教同仁赠我以马经邦阿訇所作阿文对联及大中堂,其字以竹帚书写,顿若山岳,扬若轻烟,有似散花之舞,知中土飞白书即用此种笔墨,亦是中西交通史上文化沟通之一例也。”通过穆斯林的智慧,阿文对联在中国伊斯兰文化中出现,把对联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推向了世界。阿文对联的出现,无论是在伊斯兰文化,还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都是一个文化上的创造,其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