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 永靖县永生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生剑在吧咪山下长大,2004年开始,杨生剑和塔什堡其他十余名退休老干部和民间有识之士合作,经过3年时间,通过征集挖掘资料,考察遗迹遗址,编辑出版了《吧咪山志》。对于金花仙姑的传说和信仰,杨生剑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金花仙姑成仙后,当地百姓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建庙供奉。初时修建池庙一间,绘画金花菩萨神帧一幅。到了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了吧咪山池庙金花菩萨大殿三间,泥塑神像供信众敬奉。很快,因其灵感四方,便由起初的方神转而成为吧咪山方圆百里内信奉者共同尊崇的神灵,吧咪山也随之成为道教圣地,历代有所兴建。 嘉庆末道光初年重修,同治初年兵燹动乱中焚毁一空。清光绪五年(1879年),绅士曹炯应城乡民众心愿:“因金花仙姑祈雨辄应,功德于民,具呈报恳请总督奏禀光绪皇帝旨饬礼部,准加封号,列入祀典。”光绪七年(1881年)农历正月十九钦定后,陕甘总督左宗棠准旨敕建灵感神祠,并自捐俸银500两,募集白银5000两,在同治二年焚毁废墟上重建池庙及大殿,左宗棠亲笔书写“敕建灵感神祠”铜匾一块。民国时期,吧咪山池庙曾经五六次扩建,皆毁于1958年。“现有建筑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再建的。”杨生剑说。 吧咪山建庙伊始,仅限于吧咪山周围村民的朝山敬香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花仙姑的影响面扩大,周围朝山敬奉者越来越多,加之当时政府的申报、嘉奖,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金花仙姑庆祝西王母圣诞的祈祷活动,四月八举行纪念金花仙姑升仙日庙会,七月七举行纪念金花仙姑诞辰等民间庙会蔚为风气。 以上庙会都是在吧咪山进行,也有数十庙一起进行的,那就是大型祈雨水会。 “兰州一代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腹地,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民间祈雨,由来已久。”张北辰说,“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祈雨源于集体的原始信仰和原始习俗。” 历传吧咪山金花仙姑祈雨灵验,周边永靖二十四庙、临洮十八庙、兰州大马莲滩六庙的信众,为求得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常来吧咪山求雨取水,通称“水会”。由于各地水会的形式不同,各赋其名。永靖二十四庙俗称“玉女神会”,临洮十八庙通称“龙华海会”,兰州大马莲滩称为“旱水会”。 “玉女神会”的水会队伍从农历四月初八一早出发,沿固定路线到吧咪山池庙的“神池”取水。“神池”,也叫“水晶宫”。据传,仙姑羽化成仙时,“双足踏破水晶宫,五龙捧圣百脉通”,池深五尺许,水从两石窝渗出。池旁还有一棵神奇的百年古松,叫“线杆松”,相传因金花仙姑捻线的线杆而得名。念金花仙姑宝诰,行一系列叩拜程序,然后,把总将神水瓶用红线红布包扎,倒立神池取水。取到水后,周行二十四庙,最后还于池庙。 “龙华海会”由十八庙联合举行,一般是在后山“玉女神会”结束将神水送回金花仙姑神池之后,“龙华海会”人员于农历四月十六晚间再到吧咪山取“神水”。 起初祈雨,尚无戒律,衣食同常,荤素不忌。每次只派两位普通信士,一人怀抱取水宝瓶,一人手捧尕福爷牌位,徒步前往吧咪山,求水祈雨。据说,有一年祈雨,取水者因为求见金花仙姑心切,未经值班童子禀报,便急匆匆闯入金花仙姑内殿,叩拜请安。此时,金花仙姑正在莲台上梳妆,意外一惊,匆忙间不慎将抿头水撩进宝瓶,竟导致一场洪水漫淹的重大灾难。自此以后,才订立“旱水会”的神规戒律。 最艰难的祈雨活动,当数清康熙年间兰州大马莲滩神会求雨,因其艰辛难耐,信众称为“苦水”,亦称“旱水”。“旱水会”的艰难之处在于取水队伍要“锣三声,鼓三声,三步一小拜,七步一大拜”地到达吧咪山池庙。民国时当地诗人蒋步颖曾写有两首《悲乡人行香求雨》诗:“头圈杨柳手捧香,后先奔走意仓皇。最怜阛阓小儿女,不识不织喜欲狂。 ”“烧尽信香磕尽头,钟鼓惨切使人愁。崇朝不睹山川郊,六事桑麻孰与谋。” “数百年间,在天灾频发之时,政府通过提倡仪式性的祈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怨。”邓明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