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艺术,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世界性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发展始初阶段形成的一个特殊艺术领域。它不但是一种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跨越全部人类社会各阶段的历史文化传承,也是一种复合文化的奇特符号,具有神秘色彩的象征性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曾产生过相当深的影响。 根据华夏典籍、文史资料以及近些年来的各地学者在传统文化发掘工作中获得的资料表明,中国面具的渊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图腾时期。 图腾崇拜是原始时期的一种宗教心理反映,其目的是祈福禳灾。原始人囿于智力水平,对宇宙中各种自然现象无法理解、相信万物有灵,认为灾祸均为邪魔疠鬼作崇的结果,人类处于本能的求生存欲望,开始崇拜与之生命休威相关的某一自然物,这种崇拜逐渐衍变为一种徽号并成为本氏族的图腾物象征。 原始人在战争、狩猎、耕收乃至自身的繁衍中,都要举行崇拜仪式,唱歌跳舞、祈福纳吉。常常戴兽头、披兽皮,装扮成图腾物的形态,以取悦于图腾神物。这些化妆护面的图腾舞蹈,是原始先民们祭祀天地祖先、教育子孙后代们及宣泄情感的主要形式。面具正是在这种充满原始巫术的图腾舞蹈中孕育和形成的。在最早的狩猎时期,人们是靠获取动物来维持生命的,因而,在他们心目中,动物既是生存的需要,又是崇拜的神灵,他们相信戴上兽头定能获得超人的能力。认为这种兽头能使人“异己”转化为“非人”(动物),这应该是最原始的面具了。 藏面具是藏传佛教文化孕育形成的,主要品类有“羌姆”面具和“藏戏”面具。藏面具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藏族聚居地。藏面具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和各种装饰手法来表现“羌姆” 和“藏戏”的角色、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具有浓郁的藏文化色彩。藏面具特指藏传佛教在仪式中跳神表演所戴的面具和藏戏面具,它自成体系,是在藏族本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此,藏面具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佛教进入青藏高原后与藏族原始笨教相结合的传承中,羌姆以约定成俗地形成了在藏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举行的大型面具神舞法会,成为在整个藏区广泛流行的民俗性羌姆活动。藏戏面具是源于羌姆并吸收、融合藏族民间歌舞说唱文学以及宗教文化而形成的,因此,藏戏面具风格别致、逼真、独特、富有感染力,已成为藏戏不同流派的主要标志。在历代传承过程中,藏面具经过佛教僧侣和民间艺人的丰富和完善,制做工艺更加精致,并随着藏文化发展向周围临省辐射,特别是青海的藏面具受西藏的影响最直接,其风格、造型具有浓厚的藏族宗教文化色彩和地域文化特征。成为中国面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在历史上虽然多民族肇端与繁衍,从古老的羌族到以后的匈奴、鲜卑等民族,步履了兴盛与衰微、升浮与湮灭的脚印,最终尘埃落定。从元代伊始,汉、藏、土、回等多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但藏族文化最终成为青海高原上的主体文化之一,青海面具是以藏族面具为最丰富。 青海面具同中国乃至世界上所有的面具一样,最早是作为一种巫术符号出现的,因而,它同原始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至今日,绝大部分面具在人们心目中均是一些天神地祗形象,无不凝结着人们的敬仰与崇拜,蕴涵着一种虔诚的宗教热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