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尼采以来,西方哲学一再强调审美不但是一种艺术活动,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庙会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从美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生存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长的文化意味,是十分必要的。 如今,逛庙会已成为洛阳人欢度春节的习俗,尤其是每年春节,全市都会有百万市民欢聚在庙会上。其中不乏海外华人和外国的游客,专程来赶洛阳庙会。庙会适应了广大群众娱乐和审美的需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娱乐身心、宣泄感情的好机会。其中,很多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纷登台亮相,充分展现了悠久的河洛民俗文化,如:河洛大鼓、二鬼摔跤、抖空竹、大里王狮舞、篙县背装、宫廷宴乐、捏面人、锣鼓书等民间艺术,它们代表着河洛地区民间传统文化的特色。在庙会这个共享的空间里,人们可以观赏到民间戏曲、民俗文化、文娱体育活动和种类繁多的商品汇展,还可以感受淳朴的民风,品尝到带有童年气息的小吃—棉花糖、桂花糕、吹糖人等,通过瞬间回忆质朴的幸福,偷悦身心。春节庙会的举办目的虽然是要宣传河洛传统文化,但随着人们审美品位的提高,开始出现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活动,带有时尚气息,以期迎合人们的审美情趣。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感性需求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大众的审美观念从过去的审美到现在的美丑并审,审美方式越来越趋向感性化。庙会就如同一幅活生生的“风俗画”,使人们认识社会的客观存在,会上无数新鲜的事物吸引着人们去理解和探索,只要广泛接触便可充实头脑,获得有价值的文化知识。从传承关系来说,洛阳当代庙会不仅是对洛阳传统庙会的延续和复兴,而且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出发,在继承了传统节日庙会特色的同时,又借鉴了节日游园活动注重文化的特点,努力挖掘民间各种文化活动的娱乐性特点。现在,洛阳庙会已成为对外展示洛阳当代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不仅体现出洛阳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展示了当代洛阳发展的新风貌。 2洛阳庙会文化的传承意义 庙会文化在我国不仅是一种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且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产物,庙会文化更是一笔社会财富。随着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洛阳人已逐渐把庙会作为节日纳人春节的日程当中。在人们看来,庙会就如同一个百姓参与的大舞台,不仅聚集了洛阳当地各类民间传统项目,一些杂耍和绝活让人们过足了瘾,而且还是洛阳传统文化传承的展台,将其精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人们感受到洛阳传统文化的深邃。洛阳庙会从传统发展到当代,以其极强的生命力绽放了自身的文化魅力,并且随着庙会与神的关系逐步淡漠,庙会文化已逐步由“神文化”向“人文化”复归。尤其在当代文化正猛烈冲击着人们价值观念的时候,洛阳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厚的内涵,它能论释出生活和生命艺术的真谛。庙会上那些传统节目可以强烈刺激人们的感官神经、吸引百姓的眼球。这种由民间传统文化带来的深刻文化韵味,既提高了百姓的审美品位,又让人们在审美中受到教育,愉悦心态贯穿整个游庙会的过程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洛阳庙会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在于聚集了众多体现洛阳文化特色和独特风貌的传统活动项目。这些项目好似一幅幅年画,展现了洛阳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也见证了当代洛阳的快速发展。洛阳人通过逛庙会既看到了洛阳民间文化的丰富内容,又能在欣赏过程中了解到这些文化背后的故事。作为中原文化的代表,洛阳庙会文化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与影响绝不能忽视。从群众文化方面讲,它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延绵民族文化的功绩是不言而喻的。从经济方面讲,它对于促进商业发展,繁荣区域经济也是有史可鉴的。从政治方面讲,庙会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是劳动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进行联络的场所和积聚力量的有效方式。随着大众传播手段的发达,洛阳庙会文化让人们获得了高层次的审美和精神享受。因此,挖掘、整理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不仅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增光添彩,也是当代人应肩负的光荣使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