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当与广告 说起老北京的七十二行,就离不开五花八门的行业广告。广告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人民在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广告形式。 叫卖广告 叫卖是最久远、最经济的广告。或清脆洪亮,或凄凉惨淡,或抑扬婉转,或如诉如泣,被人称为“胡同交响曲”的巷市声,街头市面叫卖的“吆喝”,它以卖主多姿多彩的叫卖声来引起顾客的注意,进而购买成交。 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楚辞》中写到:“师望在肆……鼓刀扬声。”师望即吕尚,就是帮助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他早年不得志,既当过"鼓刀"的屠夫,也曾“扬声”卖饮。“扬声”就是叫卖,从可查的史料看,姜太公大概是我国最早的广告——叫卖广告的祖师爷了。 到了宋代,有关叫卖的广告的记载就比较多了,如《梦梁录》、《东京梦华录》等古藉均有记载,陆游还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无独有偶,宋人孔武仲也有“萧条过百五,犹有卖花声”的诗作流传于世。 旧京的叫卖很有规律,比如清早儿起来的烧饼、麻花、包子、煮白薯;晚一茬的鲜鱼、水菜,瓜果梨桃……一直到掌灯以后的半空儿花生、硬面饽饽、羊头肉、心里美萝卜,那是有规有律,顺着时辰的推移而变化。 今在崇文门附近住着一位人称“叫卖大王”的老人,唤做臧鸿,精通100多种吆喝且颇有研究,曾为几十部影视剧配过音。他的叫卖还应邀去香港、深圳等地演出,唤起久居港台的老者的无限乡思,这叫卖大大超出了它的原意。 音响广告 音响广告是不用口舌,或吹或打、或敲或击,发出声响,以引人注意的一种广告。 汉代郑玄笺注《诗经》给箫做了注解:“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所吹之。”唐人孔颖达更直曰:“卖饧之人,吹箫自表也。”饧即糖。这就是卖糖的小商贩靠箫声来招徕顾客的音响广告。清末民初,北京售糖小贩,肩挑货担,手击铜锣,世人及孩童称之为“打糖锣的”。 走村串巷的小商贩或小手艺人,以不同的物件来发出不同的声响,以表示不同的职业。如卖油者敲“油梆子”或小锣,名为“厨房晓”。卖熟食,黄鱼者击小木梆子,名为“击馋”。卖汤园、馄饨者敲空心长梆子,名为“唤饥”。卖闺房什物、针头线脑者摇“拨浪鼓”,名为“货郎鼓”、“唤娇娘”。游巷郎中大夫手摇一铜或铁的圈儿,名为“虎撑”。修脚者摇一有声响的折叠小凳儿,名为“请君坐”。占星卜卦者击一小铜锣,名为“报君知”。剃头刮脸者拨一“滑铁艾”,名为“唤头”。磨刀磨剪者击一“联铁板”,名为“滑铁链”。收买旧货者手击一羊皮小鼓,名为“雅士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