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北京的胡同幽深、安静,胡同里偶尔走过人力车、手推车、马车等,不时传过各种叫卖的吆喝声。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就在胡同里,男孩子推着铁环跑,抽着“汉奸”转,抖着空竹响,戴着花脸耍,舞着大刀追,扇着洋画玩;女孩子跳皮筋、跳房子、扔包、玩拐(一种羊骨头)等,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绝没有安全问题的后顾之忧。除此以外,我们那时还有一个快乐的去处,那就是胡同里的小摊,那里有我们童年的企盼,童年的欢乐,童年的梦想。 崇外手帕胡同里的小摊,陪伴了我们的童年。小摊的主人是肖大爷、肖大妈两位随和的老人。从早到晚,从春到冬两位老人守候着小摊,也守候着胡同里孩子们的童年,一拨又一拨。 小摊的摊位只有几块木板拼接而成,可经营的东西却品类齐全。学习用品有本子、铅笔、橡皮等,本子又分大字本、小字本、算术本、方格本、横格本、作文本、红模本等;铅笔有普通铅笔、橡皮头铅笔、红蓝两色笔、绘画的蜡笔;橡皮有方形的,也有白灰两色条形的,以后又有了带香味有图形的;玩的有皮筋、毽子,还有带小竹嘴的气球,吹大以后一放气,小竹嘴就会发出哨音,另外拉动小绳就会来回走动的小老鼠,一捋丝线就会发出喵喵叫声的小猫头,这都吸引着我们。 更引人的还是那些小吃食,在盖着两个玻璃罩分成几个格的盒子里分别放着各种糖果和点心。一个盒子里全是糖,有橙色带砂糖粒的橘子瓣糖,棕色的半透明的粽子糖,红白绿黄等彩色的圆球糖,包着糖纸的口香糖和泡泡糖。口香糖是颜色较深能够吃下去的,而泡泡糖较白是只能吹泡不能咽下的,我们还总要比试比试看谁吹的泡泡大。 另外一个盒子里放着几种小点心,有黄黄的萨琪玛,有粘了一层粉红色砂糖的芙蓉糕,有甜腻的蜜麻花,有酥香的桃酥,这些甜点不是孩子们买得起的。在小摊的一侧摆放着几个蒲包,分别装着孩子们喜欢吃的花生、花生仁、花生粘、瓜子、铁蚕豆、酥蚕豆、苹果干、杏干、山楂干、海棠干等。当我们去买这些吃的时,大爷就用一个小白瓷碗在蒲包里一舀,然后倒在我们用手抻开的衣服口袋里,或者用手一抓,一小把吃的就搁在我们的口袋里了,我们也不计较多少,就很满足地跑了。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不变的吃食中还有四季常新的小吃食。农历四月天杏还没有成熟,小摊上摆上了青杏,旁边放一大碗粘粘的麦芽糖蜜、一小捆手指长短的秫秸秆。每当嘴馋了去买时,大爷就用一根秫秸秆在麦芽糖蜜上一蘸一挑一拧,于是麦芽糖蜜卷裹在了秫秸秆上,用它就着吃青杏,杏不酸,糖不腻,美味怡人啊。 夏天七月天几个小玻璃杯内放着褐色的酸梅汤通透清亮,上面盖着玻璃以避尘土、苍蝇。酸梅汤又酸又甜,清爽诱人。 秋天十月天山楂成熟了,在小白瓶盆内放着煮熟的山楂,红红的山楂红红的汤,粘粘的、甜甜的、酸酸的、凉凉的,我们叫它糊涂糕,吃上一小碗,那真是酸甜醉人。 冬天腊月天有一种好吃的冰板,那是用一张纸包上煮好的烂糊的山楂,冻成一个薄板样的,打开纸,里面是粉红色的冰板,迎着凛冽的寒风,吃着冰凉酸甜的冰板,觉得寒意沁人呢。 当然小摊上也有大人们用的香烟、火柴,那是在靠墙的一个立着的玻璃橱内放着大前门、哈德门、大婴孩、恒大等牌的香烟,不过这对我们来说是从不关心的。 胡同里的小摊陪伴了我们的童年,那时上学前放学后缺个本子、笔等就到了小摊前;在胡同里玩累了,身上若有点钱就到了小摊前;在家里爸爸妈妈高兴了给一点钱,又到了小摊前;兄弟姐妹间生气了,长辈为哄哭了的孩子,给点钱也到了小摊前。一块糖、一把豆就是那时我们童年的经历,肖大爷肖大妈那随和自在的身影,也成了我们童年的依傍,直到如今他们的形象,仍不时浮现在眼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