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殷商民族溯源及其文化特点(6)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孔子2000 佚名 参加讨论

    商民族起源于燕地,商代的音乐也创源于此。《吕氏春秋·音初篇》说:“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有娀氏二女即简狄与建疵,作歌一终犹作歌一阕。“饮食必以鼓”,尤其表明有娀(有易)素有喜好音乐和擅长击鼓的传统。文献中所记最早发明鼓的人就是鼓,或称为鼓氏族。《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通)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这段记载与《西山经》“钟山,其子曰鼓”所载为一事。鼓是伯陵后裔所分化出来的一个氏族,由氏族名则称为鼓,由居地名则称钟山,都是由于其发明了钟鼓而得名。《海内经》称其“始为钟,为乐风”,钟即钟鼓,单称钟是省略的说法。伯陵,《国语·周语》韦昭注及《左传》昭公二十年杜预注均称其为“殷之诸侯”。鼓,甲骨文中有“壴氏”,即此鼓国,其字像鼓形。丁山《殷商氏族方国志》认为壴、鼓本一字,甲骨文中壴氏即春秋晋荀吴所围白狄之鼓国,其地即《水经注》浊漳水所说下曲阳之鼓聚,在衡漳流域、漳水支流的祗水上。蔡运章《夏商顾国试探》甚而认为壴氏即鼓国,亦即顾国、雇国、有扈,并且也承认顾国的一支向北发展,在今河北晋县建立了鼓国。鼓国的族姓,《山海经·海内经》称其为炎帝后裔、姜姓,可能是假托。由春秋鼓国看,鼓国是白狄部族,子姓,应是商之同族、有娀(有易)之后裔。《尚书·舜典》有契“作司徒,敬敷五教”,丁山谓“司徒掌邦教,而音乐为本”,此亦可以与商族有鼓国及有“饮食必以鼓”的传统相印证。《吕氏春秋·音初篇》又说,覆燕卵以玉筐。玉筐当是商族箕国国名及徽号的文学描述和隐语。
    商周以后的朝鲜国,据北宋末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在文化上有以下一些特点:一,“素知书明道理”(卷三),“衣冠礼仪,君臣上下,烂灿然有文法以相接”(卷二十一),“其男子出于礼义,妇人由于正信,饮食以豆笾,行路者相逊”(卷四十)。二,“城邑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高堞周屏。入其境,城郭岿然”(卷三)。三,“拘忌阴阳之说”(卷三)。徐兢评论说:朝鲜与其他四夷之国全然不同,“抑箕子旧封,而中华遗风余习尚有存者,实未易鄙夷之也”,是很对的。
    朝鲜在文化上受到内地汉文化的巨大影响,并不始于汉唐,可能在商代就已开始了。特别是商民族为太暤宓羲氏后裔,擅长八卦占卜及阴阳五行之术,箕子胥余在周初时曾向周武王详细传授《洪范》,讲解五行、历数和卜筮,这与后来高丽风俗拘忌阴阳之说尤其有关联。再从制度上看,据甲骨文“田”字的几种写法,商代已有井田制存在已可基本确定。徐中舒《井田制度探原》引清韩百谦《箕田说》说朝鲜到清代仍为箕田制,箕田制也就是井田制。“丁未(乾隆五十二年)秋余到平壤,始见箕田遗制,阡陌皆存,整然不乱……其制皆为田字形”。箕田之得名,传即出于箕子,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引郑开阳《朝鲜图说》:“井田在平壤府外城内,箕子区画井田,遗迹宛然。”朝鲜有箕田制,正与《汉书·地理志》“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和《后汉书·东夷传》“昔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教以礼义田蚕,又制八条之教”的记载相符。
    朝鲜在文化、制度上与商相近,与前文所做箕子封于朝鲜的论述是可以互相印证的。
    关于商代燕国的历史状况最后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释。
    第一,商民族各支族、侯国之间常常相互征战,但这并不能构成认为商代一些重要侯国之间具有血缘关系的障碍。甲骨文中固然有多次武丁派遣子商征伐基方的记载,文献中也有商先公征伐有易即有娀的记载。但是春秋战国时同样也有晋伐虢、秦伐赵的史实。古代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各同姓侯国之间发生征战以至于灭国的情况也是常见的。
    第二,商代屡次迁都的原因,就商代各诸侯国在河北地区的密集分布和长期经营来看,可能不完全是重新修筑都城,而后商王携同王族百官自旧都迁往新都。商代屡次迁都的原因已有很多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孔安国、孔颖达、蔡沈的避水患说,柳诒徵、郭沫若、丁山的游牧说,冯汉骥、王玉哲、傅筑夫的游农说,张光直的追寻青铜矿源说,黎虎的王位纷争说等等。现在看来,屡次迁都的原因可能主要与王位继承有关。商代实行兄终弟及制,较之父子继承制王位的代换就要频繁得多,争夺王位的斗争也就更为激烈。从中丁到阳甲九世之间,出现了“九世之乱”,《史记·殷本纪》说:“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比九世乱就是接连九世乱。丁山《商周史料考证》据甲骨文资料印证说:由兄终弟及制又引出了兄弟之子的争位,“这在甲骨文的祭典里,也颇见其痕迹。……弟兄叔侄之间争夺王位如此的激烈,这就是有名的‘九世之乱’。”直到春秋时期宋国的政局也是各国之中最不稳定的,其主要原因仍是宋国在延用商人一贯的兄终弟及制。屡次迁都与王位斗争激烈的现象是同时存在的。一代新王在争得王位以前,由于实行分封制,他当时的身份可能已经是一国诸侯,是一支支族的首领,拥有自己的封国和城邑。那么在他争得王位时,就有可能并不前去旧都即位,而是在自己的封国内自立为王,所以到他的王位得到众人承认时,商朝的都城也就自然而然地迁到了一处新都。都城虽是新定,城邑却可能是旧有的。群臣虽有迁徙,商王却可能并没有移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