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科村很小,没有吊桥,人们要外出,就要翻山越岭走很远的山路到有桥有溜索的地方过江,或只有乘坐小小的独木猪槽船在水势较缓的一段江面来回摆渡到公路上。在那儿,我们得知一位怒族姑娘正要出嫁。几乎全村的人都集中在她家的茅屋前为她送行,小伙伴们围住新娘帮她收拾打扮。 新娘名叫丰正娟,22岁,是地地道道的怒族,初中毕业,然后像大多数山区青年一样,因学习条件和经济能力等等限制,难以继续升学,又回到村里务农。三年前,她在一次集市上与附近永拉嘎村的傈僳族小伙子和占荣对歌唱调子,因此认识并相爱,定了终身,如今她就要嫁到永拉嘎去。 中午时分,男方家接亲的三个代表到了。他们给女方家送来了一背篓米饭和猪头肉。女方家回送给他们的是一背篓养子和一桶酒。聘礼是已经送过了的,女方家也给女儿准备了嫁妆,但要等婚礼之后三天,在女儿回娘家之后才带到男方家。新娘子穿了一套借来的跟藏族服饰近似的怒族服装,和伙伴们说说笑笑的,在离开家的时候,也没像有的民族那样抽抽泣泣地哭嫁。 日近中天,一切准备停当,我们就随接亲送亲的队伍乘猪槽船渡过怒江,坐汽车前往四公里外新郎家所在的永拉嘎村。 新郎和占荣家是村里的富裕户,房屋宽大,还开设了一间录像室,放映的是香港电视剧《神雕侠侣》,票价五角。木楼的前壁上贴了一张婚事理事榜,有总理、秘书、厨师、库房、煮饭、泡酒、斟酒、斟茶、邀客、宗教界负责人、汽驾组、娱乐、治安、机动等等名目。看来办一场婚礼就等于重造一个社会。每道门上都贴上了大红喜联,而且都还文绉绉的,想必是请县里的文士写的,主人自己都不一定懂得其含义。楼上新房的对联是:“柳色映眉妆镜晓,桃花照面洞房春”,横批是“鸳鸯比翼”。正房的对联是:“新人新事结新婚,吉人吉时传吉语”,横批是“花奸月圆”。这一“新婚”使我们难以看到怒族或是傈僳族传统的婚礼了。 婚宴就摆在村边的一片田地上,用青松青竹扎了一圈栅栏,还挂上了银幕,准备晚上放电影招待全体村民和来宾,门洞上缠上了“过山龙”,一种槲寄生,傈僳语叫“介面擦布”,即胡须的意思,据说它有避邪的功能。有趣的是,西方人在过圣诞节时,也有挂槲寄生的习俗。门洞上也贴了对联:“酬亲友一席便饭赖喜哟,迎嘉宾三杯水酒依拉学”。“赖喜哟”是“一起吃”的意思,“依拉学”则是“一起干”,但干的岂止是三杯水酒。这一带,各民族男女老少都酒量惊人。 我认真数了一下,主人家为了这桩婚事,在木楼底层的酒窖里准备了整整十七大缸“撒里玛”,也就是玉米酿造的水酒,每缸的容量约有五十公斤。不仅如此,前来贺喜的众亲友又背来一桶桶水酒,每一桶是二十五公斤。天晓得他们要在这婚礼上喝掉多少酒!仅竹酒杯就削制好了一大筐。 宴席摆了九十桌,每桌十二道菜,我注意到,每一桌必备的染红了的大肥肉都有剩下,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嗜肉如命了。狗和猪也钻进席间,在地上大嚼一通。人们在席间不停地敬酒,并主动找人“双杯打”,也就是喝“同心酒”。喝“同心酒”的时候,男女两人或同性两人脸贴睑,嘴挨嘴,同饮一杯酒,以示亲密的感情。喝过“双杯打”,两个人即心心相印。席间新郎新娘并不用向宾客敬酒。 吃过饭,新郎新娘的朋友们便轮番挤进新房敬酒祝贺,其他人聚在一间大屋里围着火塘喝酒说笑唱歌,摆满了一地竹酒杯,喜庆的气氛越来越浓烈。这正应了傈僳族的一句老话:“山里的麂子要靠狗撵出来,心头的高兴要靠酒撵出来。”一群老太太喝得兴起,围成一圈,在村边地头上边纵情地唱歌跳舞起来。她们平时的生活实在太单调劳累了,好不容易有个放松的机会。一个退休干部上去干涉,指责她们失态,反被她们说是思想不解放,给轰走了。人们就这样喝酒、唱歌、跳舞、看电影,通宵达旦。 我们当然熬不住那酒,早早就退席逃掉。第二天我们溯江往丙中洛去时,沿路还有几个小伙子手舞足蹈,口唱山歌蹒跚而来。他们是前一天参加婚礼的人,醉意显然未醒。 鲜花攒出的仙女节 在怒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吉木得村一位名叫阿茸的美丽姑娘,她发明了飞跨怒江的竹篾溜索,不辞艰辛劈开了高黎贡山,还在高黎贡山上为人们引出了甘甜的泉水,使常年干旱、荒芜的怒家山寨得到了浇灌,使两岸的岩石变成了沃土,荒山变成了绿野。阿茸姑娘的名字传遍了怒江两岸,人们都称她为仙女,并且十分崇拜她。 阿茸的美貌让可恶的头人起了坏心,想霸占阿茸。阿茸只好躲进深山,藏到高黎贡山的山洞里。头人不死心,追到山洞口,要阿茸姑娘出来嫁给他。阿茸姑娘不肯答应。就在农历三月十五日这一天,头人放火将阿茸姑娘烧死在山洞里。 农历三月十五日正值阳春三月,怒江两岸鲜花怒放。怒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聪明能干的坚强的姑娘,便将这一天定为鲜花节,也叫仙女节。在每年的这一天拜祭阿茸,逐渐形成仙女节习俗。 当然也有说怒族的仙女节是源于原始崇拜,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仙女节是怒族早期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遗俗。 仙女节这天一早,怒族人穿上盛装,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和野餐,手捧一束束鲜花,前往村寨附近的溶洞去祭祀。他们以各村寨为单位,选择有钟乳石的山洞为仙女洞,朝拜他们心目中的仙女阿茸。 这时候也是当地杜鹃花盛开的季节,人们还要为“仙女”献上一束束杜鹃花。祭祀时,要点起松烟,并由主祭者念祝辞,还要打鼓诵经。随后大家磕头,祈求仙女保佑。 由于有一部分怒族人是信仰藏传佛教的,听以在仙女洞前的祭台四周往往挂着许多经幡。祭台上摆满了各种祭品,祭台前两侧坐着穿红黄教服的老人。他们吹唢呐、打鼓、敲锣、念经。祭台旁边有一个3米来高的烧香台,台上插着松枝、鲜花和各种颜色的彩旗,长长的竹竿尖上插着一个个老玉米。其中松枝象征着吉祥如意、万古长青,玉米象征五谷丰登、年年有余,鲜花是敬献给仙女阿茸的。 在鼓乐声中,朝拜者手持鲜花,绕着祭台和烧香台走一圈,并把鲜花插在烧香台的竹竿丛中。之后,人们又到仙女洞,向仙女敬鲜花,喝仙水。 整个祭祀活动之后,各家各户设宴饮酒,人们围坐在山坡上,将准备好的食物摆在铺有松针的地上吃喝起来。他们边吃边喝边唱,兴起时又踏起欢快的舞步,山坡上充满了古朴而隆重的节日气氛。青年男女则身穿节日盛装,前往一个空旷的地方进行射箭比赛。同时,举办各种物资交流集会,吸引当地各民族群众前来购买。晚间,青年男女们燃起篝火。在篝火旁,他们对唱情歌、欢快地跳舞。 怒族是我国人口较少且跨国境线而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冲击,仙女节的传承曾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后才得以恢复。怒族仙女节的社会基础相当广泛,对于怒族传统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祀仙女仪式已渐渐淡化,歌舞求福和体育竞技成为仙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 在怒江峡谷的陡坡上,怒族人正经受着多种风雨的冲洗。怒族的命运正如怒江大峡谷一样,随着一步又一步的开放,随着一批又一批外族的进入,正在逐渐失去其神秘感和固有的特色。这一变革大概不会逆转也不会停止。也许多年以后,我们再也寻觅不到他们真正的面目,那么,我们今天对他们的造访,将成为一段历史。 作者:李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