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峻 摄 昨天,立春,自周朝兴起的“鞭春牛”习俗,在现代化商街—金宝街再现。身着红色唐装、头戴瓜皮帽的小牛童,啪啪作响的鞭牛声,连同六千个风车组成的五彩“风车阵”……引来众多市民和深眼窝的外国人驻足观看。 “看,那么多风车”—一大早,不少人就被哗哗作响的“风车阵”吸引了。丽晶酒店门前,六千多个半人高的风车排列在草坪中,迎风转动,搅热了人们迎春的心情。 再看那边,建国门街道“风车迎春”文化活动现场,五个巨型风车更是抢眼。它们每个都由100个小风车组成,风吹鼓槌,嘭嘭作响,一派喜庆祥和之音。“这是流传上百年的花轮带鼓风车,中心轴上的12根彩条代表12个月。”京城南派风车传人王国华介绍,这些风车都是他和老伴亲手扎制的,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按老话说,这叫金鼓一响,万方安和。” 上午10时,鞭牛开始。从80多名参赛者中海选出的小牛童,手持柳条鞭,站在春牛前当“芒神”。这春牛是塑钢黄牛,由北京泥塑艺术家双彦先生制作。“它符合古代的讲究,身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12个月。” “打春活动开始—”随着主持人、京城民俗文化名家崔普权的一声高喊,三位鞭牛人依次上场,每人照着牛头、牛身、牛尾“三鞭春牛”。“一打风调雨顺,二打田肥土沃,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人们的热情,随着主持人不断高扬的语调而升温,相机快门频频按动,欢呼声此起彼伏。 从安徽来京务工13年的董天保,是第三位鞭牛人。放下柳条鞭,他说,“作为一名外乡人,能代表建国门地区5万居民鞭春牛,感受老北京民俗,太激动了!” 随后,小牛童从牛肚子里掏出20袋春粮,里面装满了红豆、薏米、玉米、小米、江米和紫米,抛发给现场居民和过往路人。 昨天上午,别开生面的“咬春”仪式也在建国门地区举行。10名宜春少女与居民代表同吃春饼。“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了‘吃得了苦’的韧劲儿。这是古代特有的风俗。”脸上贴着“宜春贴”的姑娘,成了镜头追逐的焦点。RJ058 在鞭春牛活动结束后,一场别开生面的“咬春”仪式开始了。10名宜春少女和20名海选出的小牛童以及在场的嘉宾与居民代表共同吃春饼。(记者 陈红梅 通讯员 李冬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