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考古队在常山故城附近发掘出的汉代陶井(资料图)。 从本期开始,我们走进元氏县。这个位于石家庄南部、距市区仅30公里、境域面积不算很大的县,在去年“国保”数量突然跃升,有3处文物保护单位同时登上第七批“国保”公布名单,从而使其拥有的“国保”数量达到了4处,与井陉、平山齐平。这令人们对元氏刮目相看。本期,我们先从元氏县汉代及以前的文物遗存说起。 “天书”金文得破解 弹丸之地有“車氐国” 从考古发现来说,元氏这地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有北白楼村遗址、西正村遗址及后来的李村商代遗址等可以证明。不过这有限的几处远古遗址出土文物很少,没什么代表性。本地文化人介绍自己的历史,一般从西周说起。这一时期古人在元氏县城南边的西张村,留下了重要遗存。西张村东的河边台地,如今放眼一望全是农田,有谁知道,这下边曾埋藏着稀世珍宝。当地传说楚霸王项羽在这儿驻过兵,所以俗称“霸王岗”。1978年和1982年,文物工作者在霸王岗先后发现两座西周时期的古墓,出土了铜器34件、玉器5件。铜器有礼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其中在5件青铜礼器上,发现有铭文。 今天我们看这些铭文,尽管拓片做的非常清楚,仍会感觉如同读“天书”一样。当时的挖掘者也“懵”了,请来古文字专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破解。李学勤经过一番研究,给出了这些字的“译本”。尽管如此,仍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字,是现在电脑上打不出来或字典里查不到的生僻字。我就直接用后人白话翻译来说吧。“叔 (音“权”)父鼎”、“臣谏簋(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皿)”、“攸鼎”、“叔 父卣(音“有”,古代盛酒的一种器具”)这4件青铜器,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分别收藏在省博物馆和市博物馆。“谏”为人名,和“叔 父”应为一人。在“臣谏簋”上,有这样的重要字句:戎人大举出于車氐(音“抵”)地,邢候对戎作战,命臣谏率领……亚旅驻居于車氐……。臣谏禀告邢侯说:向您行礼,我的儿子已经死了,我的胞弟有长子名叫……,我把他交托给您,叫他学习政事。 这件青铜器上的字锈蚀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却也不负众望,透露出这样的重要信息:在西周初年,如今的元氏一带曾有一个小国名叫“車氐国”。它因地处古泜水流域(即今天流经元氏县的槐河及其支流)而得名,它的疆域就在今天元氏县、高邑县一带。車氐国地域较小,军事实力较弱,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北戎的进攻。本系列报道顾问梁勇解读这段铭文说:北戎侵扰車氐国,車氐国难以抵抗,就向南边强大的诸侯国邢国求救。邢侯委派了一位大将“臣谏”,以“亚旅”的身份(亚旅,西周官名)率兵北上。臣谏抵御北戎侵扰,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驻守在車氐国,作了执政大臣。 除了告诉后人車氐国的存在、揭示元氏这一带古来即为中原民族对抗北方少数民族的战略要地,铭文还首次证实了邢国的确切位置。邢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关于它的位置古书上众说不一。有的说在今河北省邢台,有的说在河南省温县东,还有人说在河南的巩洛之南。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臣谏簋”上的铭文,明白无误地记载了戎人出兵泜水、邢侯出兵搏战的历史事件,证明了邢国的封地就在今河北省邢台。 “臣谏”年老之后,做了“叔 父卣”这件酒器,并铸上了他对幼弟 (音“书”)的殷切叮咛:叔 父说,我已年老,不能管理政务,你要谨慎地修饬自身,不可再以为自己年少。兄长我给你制作这件小酒器,你用它宴飨你的君上車氐侯,招待使臣。你要谨慎。这件小酒器不要毁掉,你见我的时候,我还要用它请你品尝。 西张村的出土铜器,以高度的历史价值、填补文献记载空白的意义,使西张村遗址在去年登上了第七批“国保”名单。 赵国公子始封地 元氏县名逾千年 西周的时候元氏一带是車氐国地盘,到了东周时期、周威烈王时(大约公元前414年),这一带属中山国管辖,中山国在封龙山一带创建了飞龙邑(有的文献写作“封龙邑”)。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伐中山,迫使中山国割四邑以求和,割让的四邑就包括飞龙邑,另外三邑是鄗、石邑和东垣。 元氏一带归属赵国后,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6年),赵王把原属于中山国的一块土地封给了公子元。这是元氏县名的由来。到了赵孝成王十一年(公元前255年),在今天的元氏县故城村位置,修筑城廓。《史记·赵世家》记载:“赵孝成王十一年城元氏县上原。” 后世史学界对司马迁的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说修筑元氏城,设置上原县,是同一座城池;另一种观点认为,修筑元氏城,就是这座城,而设置上原县,在今天元氏县西。 梁勇持第一种观点。他认为,在元氏县西,永远找不到一座所谓上原县城。因为从司马迁记载的战国时期赵国的政区来看,“城元氏”与“置上原”是一回事,就是修筑了公子元的城池,在这里设置上原县。以前很多人都认为秦始皇发明了郡县制,其实这是人们的误传。郡县制早在战国初期晋国就有。到了赵武灵王时期,郡县更是广泛地设置。所以元氏的故城在赵国统治时期,是上原县的治所。到了秦朝,可能是因为赵国公子封地的缘故,没有在这里设置县。 西汉及以后,这里的建置沿革由于史料记载明确而没再出现异议。汉高祖时,先在这里设置了元氏县,又在这里设置了恒山郡,县治和郡治所在地,都在故城村。2006年,常山郡故城遗址被公布为“国保”。 那天,县旅游局崔竹元和县文保所牛伟华带我到达了东城墙下。同时代的夯土城墙都差不多,层层夯筑的痕迹依然明显。原来有挖土烧砖的人,将城墙挖的一截一截的,有的地方掏出个大窟窿。如今村民也知道这是“国保”,一般没人再去动土。城墙内外都是田野,但城内地面比城外高出2米左右。极目远望,可看见一溜南城墙及部分西城墙的模糊“身影”。北城墙已不存,故城村坐落在老城址上,早就不知于何年何月“侵吞”了北城墙。据当地农民讲,土层里很容易找到陶砖瓦片,城内地下还有古街道遗址,并且有人采集到了古作坊遗物。2005年,南水北调工程从故城村穿过,为了保护文物,调水线路专门往东挪,绕开了故城遗址。 西汉王朝一方面沿用秦代的郡县制,另一方面分封王侯,郡、国并立。其地方行政为两级管理制,郡、王国为一级行政区划,县、侯国为二级行政区划。汉高祖时,常山郡领有县和侯国25个。公元前179年,刘恒即位,史称汉文帝,为避“恒”字之讳,将北岳恒山改为“常山”,同时,改恒山郡为常山郡,领18县和4个侯国。王莽篡权后,废侯国。 此后,常山郡的建制变化多端,时为国,时为郡,治所一直在元氏。到西晋初年(一说三国曹魏时),常山郡治由元氏迁往真定(今市区东古城村)。从此,故城只是元氏县的治所。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曾析元氏县置灵山县,县城在今天元氏的东城角、西城角两村之间。但灵山县存在时间很短,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就又并入了元氏县。大业末年(约614-618年),元氏县城从故城迁到现在县城所在地。唐武德二年(619年),农民起义军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攻破元氏故城。当时县治已经南移,故城从此荒废。 即使不从汉高祖那时算起(只因北齐曾废元氏县,隋朝又复置,有过短暂中断),只从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元氏县算起,元氏这个县名也已经用了1400多年,县委宣传部介绍说,这在石家庄市绝无仅有,在全国也为数不多。2010年,元氏被联合国教科文专家组授予“千年古县”的称号。记者 安春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