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先生 张家祥 王念生 1928年的冬天,北美大陆寒风凛冽,长夜沉沉,在美国叶凯西天文台的60厘米反射望远镜旁,一位中国青年在全神注视着导星镜里的星象。不知道经过多少个漫漫长夜,又不知积累起多少尺高的计算稿纸,终于,一个星空游荡者的足迹跃然出现。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他凝视着东方的夜空,更加深深地怀念遥远的祖国,他多少渴望祖国的强大、中华的振兴!他怀着海外赤子对母亲的满腔热忱,将这颗新发现的编为1125号的小行星命名为“中华”。 这位身材颀长,目光锐敏的年轻人,就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张钰哲。1902年2月16日,他出生于福建闽侯县(就是现在的福州市区),在家乡度过童年和少年,于1919年考进北京清华留美学校。1923年,留学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天文,先后于1926年和1929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分布的研究。 1929年,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热忱回到离别多年的祖国,先后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和所长。在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旧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日寇的铁蹄蹂躏了大半个国土,天文事业在重重压迫下喘息挣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力排万难开展天文研究工作。1941年9月21日,我国西部地无可以见到日全食。当时日寇侵会的战火正蔓延,他不顾条件的艰险,率领远征观测队,携带各种仪器,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从昆明到甘肃临洮进行观测,对全食时天空亮度的测定获得成功,并在国际上发表了题为“在日本轰炸机阴影下中国的日食观测”的论文。 抗战胜利后,他再度赴美从事研究工作。1946年在叶凯士天文台进行的变星照相观测中发现了颗新变星,同年底,参加了美国天文学会年会,宣读了在麦克唐纳天文台用2米望远镜进行交食双星光谱观测的研究论文。 1948年3月,当人民解放战争的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的时候,张钰哲毅然离美回国,迎接祖国的春天。 二 解放以后,天文研究所改称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张钰哲任台长至今,并连续三届光选为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历任《天文学报》主编。除全国、全台天文科学的规划、建设等方面工作以外,张钰哲亲身从事了许多科学研究工作,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刚解放为久,张钰哲就多方积极联系,着手进行60厘米望远镜的修复准备,同时利用本台的小赤道仪,在人力物力等许多条件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他带头观测,亲自建立了小行星、彗星的照相观测工作。这项观测从1949年12月开始,先是使用15厘米摄影远镜进行,1954年秋季,60厘米反光镜修复以后,立即用以同时投入观测,1964年10月以后,全部转到40厘米双筒望远镜上观测至今。三十二年来,张钰哲和他直接领导的行星研究室共拍摄得到了7000多次小行星、彗星的精确位置,发现了三颗冠以紫金山为名的新彗星和800多颗小行星,其中有24颗新小行星已经国内外多年观测,轨道可靠,得到国际小行星中心的正式编号和命名。
从1954年初开始,在张钰哲主持下,逐步建立了小行星轨道计算、行星特别摄动计算、轨道改进等计算研究工作。他带领年轻人,亲自讲授原理,设计方案,并参与计算,使这项工作建立并开展起来,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打下基础。
1957年初,在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前,张钰哲就开始了对人造卫星轨道的研究,发表了“人造卫星的轨道问题”的专题论文。文中论述了扁球形地球的摄动作用和大气阻力对卫星轨道的影响。这项研究,为我国初期人造卫星轨道理论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六十年代初期,张钰哲领导开展了月球火箭轨道研究。1965年,他带领有关同志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设计、方案论证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张钰哲就曾不断考虑开展光电测光工作,他亲自组织安排仪器试制和参加试验观测,经几年努力,直到1958年才初步建立起来。这年冬天,在他主持下,在60厘米望远镜上测出了堪与国外2米望远镜结果相媲美的完整的小行星光为曲线。他领导建立的这项观测工作至今已得到40余颗小行星完整的变光曲线,为探讨小行星自转轴指向提供了宝贵资料。 三 “……百战长征拼汗血,三山摧灭坐观成。 步天测度原无补,病榻栖迟负国恩。……” 这是张钰哲1963年住北京医院时所作感事诗中的几句。他在诗中慨叹自己会观革命,而又测天无补,栖迟病棍,其报国热忱,跃然纸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张钰哲致力于天文事业,发表过近60篇观测和研究的学术论文。他重视观测,求实治这,曾为我国天体力学轨道计算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为天文观测工作树立了榜样,为国家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为了谦逊,各项工作事必躬亲,对年轻人身教重于言教,循循善诱地避发培养。在整个五十年代直到六十年代早期,当张珏哲已近花甲之年,他仍和年青人不分昼夜地一同观测,一同计算。他在观测室里通宵达旦,度过了无数的严冬寒夜。这位身材消瘦,对许多事物似显淡漠的老科学家,在望远镜和计算机旁。倾注了火一样的热情。 张钰哲专业天文,亦且熟谙工程机械。他自己研磨过光学镜面,他曾亲自进行紫金山天文台60厘米反光交易面的镀银工作。所有镀银的座架设备则自行设计,自己画图,再投交制作。张钰哲具有相当好的文学修养,他在三十年代写的《天文学论丛》一书,用词锤炼,对仗工整,寓文学于科学之中。他擅长书法,能于诗画,工于篆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天文学家。 四 张钰哲当时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组长。他那时虽已八十高龄,仍是精神瞿铄,步履轻健,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著述。几年来,他进行关于哈雷彗星的研究,在天文学报上发表了专题论文:“哈雷彗星的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1980年初,他亲赴云南昆明,观测2月16日发生的日全食;他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的编委会主任,并撰写了若干条目;应邀为报章杂志撰写了不少科学普及文章;撰写了科普书籍《小行星漫谈》和《哈雷彗星的今昔》以及《小行星》。 在1978年8月1日出版的国际小行星通报第4420期中,曾宣布给新近正式编号的第2051号小行星定名为“张”(Chang)。通报中说:“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这颗小行星的命名,是为了表示对张钰哲的敬意,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天文学家领导人之一,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他长时间积极从事小行星、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他还测定了小行星的自转周期,进行过分光双星工作。……” 观河汉星辰,远溯鸿濛探造化, 究躔离仪象,相期月窟建灵台。 让我们用张钰哲作的这付天文对联作为本文的结束,并祝愿他健康长寿,为祖国的天文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