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孔子自愿"被丧家" 漂泊源于坚持信念(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这句话其实有些似是而非,因为就具体的生活环境而言,任何“理想的精神家园”都不在现实世界之中,或许仅在于“世外桃源”或“无何有之乡”。倒是可以反过来考虑:在精神世界之中找到理想家园的人,就不会对于现实世界中的颠沛流离耿耿于怀。
    所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生活中有很多人可以做到这些,但是未必能如孔子说出其中的“道理”;有更多的人知道孔子讲的很多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患得患失,进退失据。孔子之为孔子,在于能够从生活和经典中提升出哲理,同时又把哲理贯穿于日常的生活和对经典的解释中。
    孔子之为孔子,还在于他能把一些看起来粗浅的,乃至是粗鲁的问题提升转化为具有普遍性、很有意义的哲理,这一点在《论语》之中看得很清楚。比如,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怎么样,孔子说也不错,但是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者”。子贡还问孔子现在有一块美玉,是装在盒子里藏起来,还是“求善贾而沽诸”?孔子的回答是“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说明孔子不愿意以“藏”的方式独善其身,而是希望有“沽”(卖出去)的机会以发挥自身价值。但子贡问的是“求”,而孔子的回答是“待”。
    孔子以为富贵不可强求,但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可见,孔子最关心的是德性的修养,学问的讲习,向正义的靠拢,以及对于过失的改正。他既不主张“越穷越光荣”,也没有意愿“傍大款”—以为孔子靠学生出名,特别是靠最会经商的子贡出名,是比那个郑国人更粗陋的见识。
    所以,我们不能像那个郑国人一样以“丧家狗”来嘲讽孔子;也不能认为孔子的反应仅仅是宽怀大量。他关怀现实,参与现实,并力图改造现实,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但是,他并不是向现实祈求富贵,而是认定:“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既然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生前身后为何那么多曲折。这种想法一方面比较功利,以为思想可以直接交换功名利禄或者安逸富足。另一方面也比较简单化,以为思想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殊不知,任何人,无论怎样伟大,都不能直接决定自己的境况和遭遇,具体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当时的环境条件和当事人的行动能力。思想的价值在于能够使人们超越自己的得失顺逆,而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即使山穷水尽也不会绝望和放弃。
    孔子之后的每一个时代,他都成为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无论褒贬,都说明孔子的思想内容具有恒久性。而了解他的思想和生平,也不是浮光掠影,一蹴而就的过程。所以,对孔子的盲目崇拜固然不足取;但是,不去从“思想伟人”或“哲学圣贤”的角度理解孔子,那么他的意义充其量不过是“心灵鸡汤”的提供者,或者是饱经沧桑的“男一号”而已。 (张丰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