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关系与伦序 这里所谓的“兄弟”,也是泛称,不仅指兄弟,还指姊妹、叔嫂、伯与弟媳、妯娌等的关系。总之,包括除夫妻外,家中一切同辈人之间的关系。 兄弟之间讲求“兄友弟恭”,也就是一个“悌”字。兄弟是手足,且辈分相同,因此情感较浓,繁琐的规矩较少;但因我国讲究“长幼有序”,常言道:“不可以没大没小的。”做弟弟的须对哥哥恭敬有礼,而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并为弟弟树立好榜样,教导弟弟。 有时弟弟为了顾全大局,甚且肯代兄死。如明代卢宗济,父兄并有罪,吏将逮治,宗济谓其兄曰:“父老矣,兄冢嗣(即嫡长子),且未有后,我幸产儿,可代父兄死。”乃挺身旨吏,白父兄无所预。这不但是悌道的最高表现,也可反映出中国人重嫡长子与重子嗣的观念。 中国自周代宗法社会以来,就重视嫡长子,把嫡长子看成主要的延续世系和继承香火的人,因此嫡长子在家中的地位特别重要。《礼仪》“丧服”中规定,父亲为众子和未出嫁的女儿服不杖期的丧服,但若父亲本身是长子,就要替他自己的长子反服斩衰,因其长子继承祭祖的责任与义务。由此可见长子与众子有很大的差别。再者,当父亲过世后,长子常继为家长,主持家政,因此诸弟对长兄自然敬礼有加了。 一般来说,夫妇是一体的,妇在家中的长幼辈分随夫而定,因此弟妇要如其夫一般恭顺兄嫂,而兄嫂对弟弟、弟妇也要待之以礼。此外,又因男女防嫌,伯与弟妇、叔与嫂之间更须讲求礼法,而更显得客气。东汉马援,年十二而孤,后其兄马况卒,“援行服基年,不离墓所,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由此看来,马援必衣冠整齐,才与寡嫂相见,此一可见其恭谨,一可见其严男女之防。梁代范云“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先咨而后行。”(《梁书》卷十三“范云传”)明代张帮奇“性笃孝友,事寡嫂如其母。”可见事嫂之道与事兄之道并无二致,甚至更谨守于礼。 而大伯与弟妇的关系,则更为拘谨有礼。杨懋春在描写中国北方家庭亲属关系时提到:“一女子和她丈夫的哥哥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尊敬,而有防嫌的距离,就像父亲一样,哥哥不能进已结婚的弟弟的卧房,除非是有绝对的必要????只有在家人聚集或在年老父母房中,一家人都在场并自由交谈时,大伯才能开玩笑,而不至令弟妇局促不安。” 至于兄弟之妻间的关系,也就是妯娌之间,又如何相处呢?妯娌古称娣姒,《尔雅》“释亲”中提到:“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娣姒的分别,是依妇的长稚,而非夫之大小,不过她们在家中的地位,还是依其夫之嫡庶长幼而定。因为嫡长子在兄弟间的地位特别高,责任也特别重,连带地,长妇的地位与责任,也要高出其他妯娌。《礼记》“内则”中提到冢妇和介妇的差异,冢妇即嫡长子之妻,介妇即众妇,其他诸子之妻。其内容大略如下:“公公亡故,则婆婆传家事于长妇,长妇虽受传,犹不敢专行,富祭祀宾客等每事必禀问婆婆,而众妇则每事问于长妇众妇与长妇分有尊卑,故不敢比肩而行,不敢并受命于尊者,不敢并出命于卑者,且坐次亦必异列。”由此可看出,众妯娌虽并听命于翁姑,但长妇较众妇为尊,且地位高出一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