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世传为南宋著名学者、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王应麟所著。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为当时的大学问家,又是杰出的儿童启蒙教育家。据《宋史·艺文志》记载,王应麟著有很多蒙学读物,如《小学讽咏》、《蒙训》、《小学绀珠》、《姓氏急就篇》等。《三字经》自宋末元初诞生以来,历经元明清以至民国,迄今已 有七百余年历史,在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中最有影响,为历代学者所推重。 《三字经》不仅对本民族、本土文化影响巨大,而且很早就跨民族、跨国界传播。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三字经》被译成俄文流传到俄国,此后陆续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1990年秋,《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一、为什么要重新修订《三字经》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空前高涨。在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正视传统,从包括《三字经》在内的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中汲取思想资源,是当代中国人的必然选择。传统的童蒙读物已经成为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必备书目。据统计,当今全国有800万少年儿童正在以不同方式背诵《三字经》,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三字经》从古代走到21世纪的今天,已经成为具有普适性的传统文化读物,这就为我们重新修订《三字经》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从历史上看,《三字经》自宋末元初成书之后,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训解、重订、续补、改编、仿作的工作一直就没有中断过。历史上曾出现过《节增三字经》、《广三字经》、《演三字经》等等。明代中期,出现了《三字经》的注本,即赵南星的《三字经注》,后王相于康熙五年(1666)撰著《三字经训诂》,更成为此后各种注本的基础。嘉庆以后,随着《三字经》在社会上的广泛流行,至道光时期,集中出现了各种《三字经》的注释本、翻译本和订补本。 到了民国初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又对《三字经》进行了重新修订,作《重订三字经》。该书一方面改动了原书中的一些词句,包括将“上致君,下泽民”改为“上匡国,下利民”;另一方面增入了天干地支、中国的地理位置、四渎、五岳、九州、四民、九流等内容,并且扩充了大段的历史内容,还增加了文字学的内容,如“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通过章太炎的重订,《三字经》的内容在准确性和全面性上得到了提高。 可见,虽为经典,但是《三字经》始终都处于不断地充实、完善的变化过程之中,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从修订的意义上讲,经典也是与时俱进的。时代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需要,体现在蒙学教育的内容上,势必会产生新的要求。 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可以发现,《三字经》尽管已经被前人进行过多次修订,但仍有“小疵”。重新修订,是为了给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孩子们提供一个既充分保持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体现出新时代精神的《三字经》文本,让传统文化在更广大的意义上更有效地成为当代的思想资源。 2007年11月8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刊出《重新修订〈三字经〉征文启事》,标志着修订工程正式启动。《征文启事》中明确提出:“本次修订采取面向海内外读者征文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修订工程编委会主任傅璇琮在接受《国学》版记者采访时也指出,这次修订要发挥两个积极性,即“既要充分尊重专家的意见,也要广泛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较之历代学人自持己见的个人行为,这种修订方式是以往从未有过也无法做到的。 征文启事刊出后,立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对《三字经》修订征文专用电子邮箱的统计,自上年11月上旬起,至今年2月中旬,所收到征文就有480多件。这些征文被编组后,由编委择优推荐,在《国学》版上共选登十次。征文撰写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其中有高校与中小学师生,也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有不少阶层的普通群众。在此,我们对所有应征者表示衷心感谢,并计划于条件成熟时选择部分征文汇集成书,以保留其重要的资料价值。 二、如何修订《三字经》 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参与,为修订工程顺利进入修订方案的讨论和确定阶段,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3月初,《三字经》修订工程编审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了编审会议。 关于《三字经》的修订方案的讨论,其核心和关键问题,是对《三字经》一书究竟如何定位。这个问题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如何修订,以什么样的原则进行修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