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国府宁国府原型是谢家二府 《红楼梦》第十八回一首诗中写道:“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谢志明认为,小说中没有涉及过有关谢家的人与事,为什么多次将谢家远祖典故与人名蕴含在书中呢?惟一的解释是,原作者有意留下自己的真实痕迹。 据他考证,现娄底涟源金石镇桃林湾(旧时属湘乡),确实定居着一门谢氏大家族,有经历了300多年风雨的清初建筑“乐恺堂”为证。清朝御匾“太学”现在仍完整保留。其另一支则生活在湘乡扶洲。全是谢氏敏湖公的后代。故小说中林黛玉一念到“敏”字,便读成“密”。 谢氏族谱记载,扶洲谢氏为东山应德公支脉之后,其第十四代绍芳公,娶妻易氏。绍芳公早逝,易氏受族人排挤,年仅40岁(1661年)时便携子女多人,前往桃林湾定居,10多年后在桃林湾与两子共同修建了三进九厅大屋。此后,其第三子重返扶洲,仿桃林湾样式建二进六厅房屋。 “族谱中的人物与《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惊人地吻合。”谢志明认为,桃林湾的两处谢府就是小说中“荣”、“宁”二府的原始出处。易氏被人称为“珩玉太婆”,她即是贾母的原型。 《红楼梦》写了一个朝代的四大家族,与皇室一脉相连,是何等的辉煌与气派。即使如南京的王府,亦是富贵得不得了。“乐恺堂”偏居湘中一隅,自是富贵,但怎能与王府相提并论?但谢志明却认为,“荣、宁二府并非真正的王府。王府应该是戒备森严的,可荣、宁二府中,并无兵丁守卫,刘姥姥可以随意进出,还嬉笑怒骂,无所顾忌……原作者不过是运用了文学手法予以夸张,并融入了作者的想象与见闻。这种方式,在古典文学中屡见不鲜。” “元春”系易氏之小女、吴三桂之妃 元春在《红楼梦》研究中是一个绕不开的至关重要的人物。其原型到底为何人,是红学亟待探究的诸多谜底之一。 谢志明认为,“元春确有其人,她是易氏之小女,吴三桂之妃。这也是《石头记》成书之初,只在坊间流传,且屡为清朝所严禁的根本原因。”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举兵反清,三年时间里控制了江南大部分省份,其间他主要带兵驻扎在衡阳。此时,吴三桂虽已年老,但风流不减,广纳后妃。“衡阳与娄底相距不远,足可以使元妃每月回家省亲一次。” 这也就可以理解,流浪至桃林湾的易氏一家,为什么在10余年时间里暴富,又在吴三桂身亡(死于1678年10月)后家道突然衰败。 《红楼梦》里大量的地名与诗词中,多处可见到吴三桂的身影。谢志明认为,《红楼梦》所说的绝非简单的家族兴衰、儿女情长,而是带有历史色彩的巨著。也许原始素材的记录者写的大户人家的兴衰史,但编撰者却将其演变为一部凭吊明亡、吴亡、“吴止清芳”的血泪史。“清朝文字狱盛行,编撰者不敢实录其事,只得‘真事隐’、‘假语村言’了。” 观点:“方言与习俗”说只是打开了一扇窗户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自问世200余年来,关于作者和书中所说之事,一直争论不休。上世纪初,胡适先生根据《红楼梦》里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所说,得出《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且该书为“作者自叙说”的结论。 近百年来,有关《红楼梦》的研究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其作者的说法也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谢志明的“湘中方言与习俗”说,只是为破解红学密码打开了一扇窗户。但其余的考证,仍没有摆脱胡适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套路。 去年底,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谢志明研究《红楼梦》的专著《红楼湘娄文化考》。今年2月20日,他被中国红学会吸收为会员。孙伟科指出:“他的努力使《红楼梦》与湖南、与娄底发生了关系……至少在这一点上,谢先生的努力是值得尊重的。” “我的研究仅是开始,很多谜底还有待进一步去探讨、揭示。”谢志明坦言,“我希望更多的湖湘学者、红学专家加入进来。如果这个研究方向没有错的话,对红学、对湖南都将有很大的益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