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解码西游记:花果山水帘洞是谁预设?(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第四、吊他。只给他快速多变的手段和方法,不给他长生不老的结果,比如第三回阎王簿上仍旧写着“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目的就是要敦促悟空自己去强行涂抹阎王簿,偷吃蟠桃和金丹,制造种种祸端。最终激怒玉帝。悟空由于不怀疑师父的用心,所以将怨恨一股脑发泄到阎罗王、太上老君和玉帝身上。
    第五,纵他。平时,须菩提很欣赏悟空的小聪明,教学气氛也很嘻随,悟空说他“打市语”、“果有些滴”,他也不羞不恼,甚至还与悟空玩起敲脑门的游戏。但当弟子学有所成,向众人略显本事时,他却突然变得严厉起来,丝毫不留回旋的余地,一逐了之,并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实际上这种不负责任的诅咒是对学生更坏的纵容。悟空心想:巴不得您不管我了,俺老孙从此天下第一。
    可以想见,任何人接受这套重艺轻德的师训都会成为天不怕地不怕的造反派。悟空不知儒法、道法之外还有更高深的佛法,更不知祖师的师父就是如来,果然就恣意纵横起来,直到撞到南墙,被“五行山”压住。这就是祖师的无私奉献。
    三、如来与悟空是鱼死网破的对手
    回头我们再看水帘洞的来历,情况就非常明朗了。如来实际采用的是比一纵一擒更为复杂的垂钓三步法:首先在水面撒上几把水草,即花果山水帘洞;等鱼儿聚拢之后,再投放一些香料,即方寸山三星洞;等鱼儿无所顾忌大口吞食时,悄然抛入一个内藏鱼钩的香饵球,即如来的手掌。
    当然,人是万物之灵,不是鱼,仅用物欲勾引是不够的。如来非常老到,又在儒道佛三教的天理之间凿出了一条请君入瓮的虚空通道,悟空就是自作聪明从儒家五常中的“智”、道家360傍门中的“心”,径直到达了佛家的最高境界“空”。
    有意思的是,如来在三步之间还运用了衔接过渡,比如水帘洞表面像个诱导鲤鱼跳龙门的儒家科举考场,悟空进洞之后也确实是按照儒家的规矩“称王称圣”、“序齿排班”、“君臣佐使”,但洞里的家当却都是道家的石制风格,洞口的对联“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与“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也遥相呼应。毫无疑问,悟空正是受到这些情景的长期暗示,才突然“道心开发”,弃儒从道。之后,祖师在传道时也总是在道法中暗藏佛理(前文已述)。这种“衔接”所起到的作用就好比垂钓者牵扯丝线的动作,引导鱼儿及早、准确咬钩。
    古人云,幸其始者怠其终。少年得志的悟空终究成为了世上最不幸的人,他不但在物欲上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从千岁王降为弼马温,再降为一尊无名小佛,在天理上也是越走越窄:一、他悟到的“智”就不是儒家本义之格物致知、是非判断,而是被王位功名刺激的冒险、钻空子的念头。比如石猴直到众猴连呼“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三遍之后,才挺身而出。若石猴不出来,其它投机钻营者也会出来。只是“石猴”的名字和神话就当属于另一只猴子了。二、他悟到的“心”不是道家本义之精神不灭,而是被肉体长生迷惑之后的幻觉丛生。比如,他涂抹阎王簿就是出于醉酒后的冥想,铁桥松阴下的南柯一梦。三、他悟到的“空”不是佛家本义之大彻大悟,而是被紧箍咒等有形的语言奴化之后的小聪明,直到愚蠢地将有字的假佛经当成真经。误己又误人。不过,如来在成功收复悟空的同时,也将佛家仁慈、平等的本质丧失殆尽。二人斗争的最终结果是:一个鱼死,一个网破,两败俱伤。
    显然,《西游记》中的悟空不是纯粹的孔孟儒士,如来也不是佛教中真实的佛祖,他们都是刻意扭曲儒道佛的政治家。悟空欲借宗教谋求物质之王,享尽世间荣华富贵;如来欲借宗教谋求精神之王,臣服寰内众生之心。小说主要就是写他们两方的争斗,道家只是过渡,未被作为第三方。真正的第三方是吴承恩,他欲借唐朝故事批判宗教和封建制度,开创人文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