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理依据与法则不同。前面理性思维主要是根据人内在的品质进行预测。很奇妙的是,为了让裙钗具有更鲜明的人性代表性和包容性,也为了让预测更加简单、准确,贾宝玉又将人性分成六个方面,也就是将十二钗分成了六组。每组的两个人都在人性的这一方面存在背道而驰、矛盾对立的关系。最典型的如林黛玉与薛宝钗,她们一个像甄士隐一样具有孔孟之德,如“可叹停机德”;一个像贾雨村一样具有时学之才,如“堪怜咏絮才”。谁最有“咏絮”之才呢?当然是薛宝钗。而且最让人称道的是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恰好与前面雨村的“求善价”、“待时飞”遥相唱和。但说到这里,很多人会问,“停机德”应该是指宝钗呀?这是不对的。一方面只有黛玉的谶语在前,宝钗在后,才能与后一句“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对应,这是诗词的基本格式;另一方面孟母当时所处的社会可没有时文八股,她追求的也不是假功名,而是尧、舜式的仁德功名,只有凭借良知良能方可胜任。须知宝玉对《四书》是赞赏的,也正是因为黛玉只读《四书》,所以宝玉最喜欢她。黛玉之所以不劝宝玉读书,是因为她也看到了当时功名被异化的本质,不想让宝玉落入“国贼禄鬼之流”。黛玉最初甚至下意识将北静王都当成了浊臭逼人的禄蠹,骂他是“臭男人”。假设在善世,黛玉也是会劝宝玉读书的。她敬重的父亲林如海就是前科探花,而且她的名字里边也暗含了象征官爵的“玉带”。将黛玉比作孟母是为了说明她具有原汁原味的功名理想。事实上后来当黛玉了解到北静王是个“不以官俗国体所缚”的贤王之后,便改变了态度,甚至将他当成传说中能将功名与仁德协调统一的神瑛侍者。所以黛玉才不惜舍弃名份,做了北静王的侍妾。不料,好境不长,在假世中贤王注定是奸臣陷害的对象,北静王很快也败落了。黛玉如画上的玉带一样悬在了枯木上,“玉带林中挂。”可见,黛玉的德是无形之仁义,才是无形之宿慧。所以她的诗词写得是超凡脱俗、空灵娟逸。 我们还应该看到,当宝玉后来不能容忍黛玉的缺点,对她逐渐冷落,开始倾向于其他人的时候,黛玉也发现了宝玉的不足,也不是非他不嫁了。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感情的微妙变化不完全是出于长辈的阻拦,而是他们自己在综合了主客观多种因素之后做出的理智的决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友好分手,将一段青涩的错爱纠正成了深厚的友情。宝玉后来还主动做了她与北静王的介绍人。《红楼梦》中男人和女人往往都是不打不相识,黛玉先是骂北静王,当第四十五回看到赠自北静王的,不同寻常市卖的蓑衣斗笠时,便不抱成见了,甚至开出了与他结成渔翁、渔婆的玩笑。同样,宝玉意欲通过汗巾子将袭人介绍给蒋玉菡时,袭人也是先臭骂了玉菡一顿。由此也可以看出,认为《红楼梦》是描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的说法实在是太肤浅了,将《红楼梦》当成了一见定终生的才子佳人一套。须知贾宝玉对女子的不断选择,正是他追求恋爱、婚姻自由的表现,正是他否定之否定地追求人性完善的表现。但是,他又不曾故意伤害谁,与喜新厌旧的纨绔子弟完全不同,他的主观想法是为了实现多赢,达到良性循环。当然由于人们长期受错误评论的引导,我的这些论点接受起来暂时会有一些困难,但时间会说明问题。(2002年,一位贺姓朋友在听完我给他讲的最新研究成果——黛玉嫁北静王之后很受启发,于2005年以自己的名义在论坛发表文章。不过由于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尽管长篇大论,仍旧难以服人,空留笑柄。剽窃者戒。) 再看看宝钗是怎么劝宝玉读书的,是要求他读孔孟原著吗?她劝学有孟母的诚意吗?除了挖苦就是嘲讽。而从宝钗对待香菱学诗的态度就更能反映出她妒贤忌能的假道士面目。她只希望男人学时文、女人学针线,即求虚名,捞实惠。她的才德与黛玉相反,才,是有形的时学,德,是有形的功名。所以她在贾环取得功名之后,便旋即弃暗投明,嫁给贾环做了有名有份的正夫人。只要咸鱼能翻身,从前的寒酸、猥琐也无足轻重了,就像娇杏对待穷儒贾雨村一样。这时宝钗还以为自己找到了能将功名与才学完美统一的人,找到了比金玉更合适的钗环良缘。结果却大所失望,在“专好奇诡仙鬼一格”的贾环面前,小女子宝钗的这点学问是小巫见大巫,很快就被打入冷宫,贾环又另觅新欢。这也是他少年时的劣根性。不曾想到封建礼教的皈依者薛宝钗最后也只能承受凄凉之苦,如“金簪雪里埋。”没有比黛玉多活很长时间。关于薛宝钗的虚伪本质,笔者还能举出很多例子,包括她送燕窝给黛玉也是不怀好意。另文再评。 至此可以看出,理性思维所用的推理法则是逆者亡,顺者也亡的逻辑。因为在假世中不仅善者会被淘汰,恶者也会出现窝里斗。裙钗再怎么坏,相对于男人来说终究只属于小恶,所以她们也不能长久生存。秦可卿也是这样死在了男人的手里。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曹雪芹则认为是性格和环境同时作用而决定命运。如果在善世,结果会怎样呢?毫无疑问,北静王就会像神瑛侍者对待绛珠仙子一样深爱着黛玉,“日以甘露灌溉。”可见环境不同,人的命运会是冰火两重天。只是这样的好时光很不牢靠,不值得留恋或歌颂。 再看看后面歌赋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预谶。与前面理性思维依据她们内在的才、德不同,这里形象思维依据的是外在的脾性、容貌。第一支《终身误》比较的是二人的脾性。宝钗是“山中高士”,即藏愚守拙的性格;黛玉是“世外仙姝”,即目下无尘的脾气。前者常常大得下人之心,后者常常大受雅士赏识。宝玉则认为这些过分突出的个性既是优点,更是缺点。宝玉对待她们的心情非常复杂。一方面认为二者在现实中不可统一,不可兼得,所以疏离她们,去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妻;另一方面尽管自己的婚姻美满,“齐眉举案”,但对她们的单极之美依旧念念不忘,所谓“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第二支《枉凝眉》比较的是薛、林二人的外表,薛如富贵的仙葩,林如纯洁的美玉。但宝玉认为这两种美都不是真正健康的美,黛玉是“娇袭一身之病”——脆弱;宝钗要用“凉森森,甜丝丝”的冷香丸保命——虚伪。所以一个如水中月,一个如镜中花。贾宝玉对待她们是生理上拒绝,心理上艳羡,所以说“心事终虚化。”当然,宝玉更深重的忧虑是扭曲人性的封建社会。 此前读者大都认为《枉凝眉》表现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关系,这是错误的。前面的判词只用了一首就完成了才与德两方面的对比,但这里改成了用两支曲子分别作脾气、容貌比较。而且由于宝钗偏于形象,黛玉偏于理性,所以在曲子中宝钗放在了黛玉的前面。另外,“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而,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表达的是宝玉对她们的思念和惋惜,就像上一支“到底意难平”一样,不能理解是黛玉还泪。需知所有谶语抒发的都是宝玉对裙钗“怀金悼玉”的情感,他本人不是主角,只做了旁观者、评论者。也正是因为在这里已经作了宝钗和黛玉外表的对比,所以后面出现的一个绝色女子可卿,“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可以预见,黛玉和宝钗凭借各自出色的脾性和外表,一定都能找到如意的郎君,获得宠幸。这里运用的推理法则是顺者幸,逆者也幸的逻辑。因为在假世中仍会极少数儒雅之士存在,喜好冷香的人就更多了。然而,由于她们的外在美,要么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上,要么建立在虚伪的基础上,所以都只能风光一时,成功不能久持,终究难逃“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厄运。可见,形象思维的结果比理性思维稍微乐观一些,能预见衰落之前表面的一时之盛。如果忧患意识是产生理性思维的动力的话,那么追求快乐就是形象思维的动力。 三、金陵十二钗的对比关系 除薛、林二人之外,按照判词的顺序排列,另外的五组是元春与探春,史湘云与妙玉,迎春与惜春,王熙凤与巧姐,李纨与可卿,她们在人性的某一方面也都存在各执一端的特性。 按照前面理性思维的总体归纳,十二钗的结局是两个字——“薄命”,所以她们统统被放在了“薄命司”。与此对应的是,在歌曲的最后,宝玉又用形象思维对每一种类型的裙钗做了对比和归纳,说明她们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如《收尾-飞鸟各投林》。其中的十二句话就与十二钗完全对应。这里作者略施了一个障眼法。一是将原来成组的两个人互为颠倒了;二是将六个组别的顺序打乱了。好在成组的人都没被拆开,所以还是不难分辨。曹雪芹对他的读者总是手下留情。 “为官的,家业凋零”——探春。后面也有探春得“贵婿”的谶语。 “富贵的,金银散尽”——元春。 “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 “无情的,分明报应”——熙凤。 “欠命的,命已还”——宝钗。这里的欠命不是指她曾害死了谁,而是说她前世欠了某恶神的物利和肉体恩情,今生需要用命偿还。与绛珠仙子相反,她因欠了神瑛侍者的精神恩情,所以需要用泪偿。当然这只是表面的唯心的解释,具体原因还需再评。 “欠泪的,泪已尽”——黛玉。 “冤冤相报实非轻”——妙玉。 “分离聚合皆前定”——湘云。说明湘云与宝玉在短暂的婚姻之后因为家庭的变故而离散。需要说明的是,宝玉在与湘云分开之后又娶了一位更适合他的女子。宝玉非常幸福,他一生有多次刻骨铭心的爱情和两次和美的婚姻。他最终的结局是写作《石头记》,成为了一位“逸士高人”。曹雪芹则仅仅当了这位虚拟作者的编辑。可以说宝玉的成功是以优秀裙钗为人梯的,他是女子学校的高材生。 “欲知命短问前生”——秦可卿。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 “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迎春。 以上对应关系可以用很多方式获得验算,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多谈了。此前,有人认为这段文字只是对十二钗命运抽象的概括,不能将文义看得太具体。但笔者认为这是悟性不够的原因。如果不看具体,那就只有一个结果——永远看不懂。曹雪芹在谶语中惜墨如金,不曾随意挥洒或者和稀泥,每一句话都有确定的指向,甚至整部《红楼梦》都是这样。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避实就虚的评论,实际上与不评没有区别。 曹雪芹教我平静的地说,真正的红学研究还刚刚开始,并且红学研究的目的不只是正确理解《红楼梦》,因为这并不太难,需要深入考虑的是在曹雪芹用文学、艺术为手段超越先哲之后,我们要用什么手段才能超越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