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登鹳雀楼》——不为人知的时空二重唱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遥远的鹳雀楼虽然早已不复存在了,但王之涣的一首千古绝唱《登鹳雀楼》依旧余音绕梁。这似乎证明了精神的东西比物质更便于保存、流传。不过,或许谁也不曾想到,这首诗中蕴藏的真实哲理从来就没有人认识过。《登鹳雀楼》的命运其实比飘飘摇摇的鹳雀楼本身要孤独、悲惨得多。唐朝果然是中国历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先看看作者要穷尽的“千里目”中包括哪些内容?很好回答,是他眼前的景物,具体来说就是前两句提到的白日和黄河。第二个问题,更上一层楼与白日有什么关系?对于滚滚东流的黄河而言,作者若要穷尽其源头就必须要更上一层楼,这很好理解,因为人的视线向上提升一尺就可能引起几丈水平方向视野的扩展,所以出现了“一层楼”与“千里目”的对比,等同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说法。但白日会有什么变化呢?它不是早就存在于诗人的眼前吗,上不上楼都一样啊?不一样。白日会在垂直面出现微小的变化。夕阳要下山了,怎么办?只有上楼才能多看一眼!这多看的一眼可非同小可,它意味着时间的停滞甚至倒流。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追求主观意识上的多看这一眼呢?因为白日象征着光明,象征着彩色,象征着青春作伴的人生,象征一切生气盎然的事物。(黄河的象征意义则偏于力量和发展。)
    这样就引申出了第四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强烈的穷尽千里目的欲望呢?难道仅仅是看看白日与黄河吗?不是。我们可以发现,白日与黄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运动的物体,而且分别是古人眼中丈量宇宙等“巨无霸”事物的两个重要尺度。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原来白日和黄河不是简单的景物重复,而是各自代表了不同的维度,白日是时间的维度,黄河是空间的维度。时空合并就组成了宇宙的全部。(当现代科学家在艰难地证明时空四维理论的时候,唐代诗人就早已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描述和思考客观世界了。笔者已经完整地论证时空是二元五维的。)所以“欲穷千里目”的作者不仅仅要通过更上一层楼而获得感官上的开阔与舒展,更是为了实现了一次精神上的升华和提升。诗人希望自己的心胸和生命能随着白日和黄河延展到更加广袤的时空范围,直至与宇宙同在。
    此时我们仿佛看到,有一位诗人虽然已是须发苍白,但依然健步如飞,一心想要追赶逝去的时光,探索遥远的空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比年轻的时候更聪明了,能够想出四两拨千斤的办法,在再上一层楼的瞬间便达成自己远大的理想,无需千里追日追黄河。有着此等精神需求的人,注定高处不胜寒,注定难于让人理解。很显然,尽管这首诗有些精神胜利的意味,但其积极意义却远在李商隐之上。李氏只能被动地接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现实,徒然叹息。
    整首诗构思非常严密,顺序也是环环相扣,没有一句多余,达到了理性和形象的完美统一。
    (汪宏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