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中庸之道:处世智慧与理想境界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腾讯儒学 江帅 参加讨论

    文/江帅
    《朱子语类》卷十四中说到:“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中庸工夫密,规模大。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
    
    守住正义,坚持原则(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中庸之道作为流传千年的中华儒学精粹,是中国古代史上极为重要的思维方法论与践行本体论。因其思维辩证,逻辑严谨,若没有丰富的理论积淀,盲目去读,极易产生偏倚。正确理解掌握中庸思想,对个人实践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如果没有准确理解中庸,则容易产生在其位、不谋其政,任其职、不谋其责的后果,谓之中庸,这是真的中庸吗?
    《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其含义大致有二:一是“执中守正”,恪守中道,守住正义,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二是“折中致和,因时制宜”,折两用中,和而不同,要根据不同的状况,采取灵活的方法,不能死搬教条。
    
    折中致和,因时制宜(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中庸强调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强调不论是个人还是政府,都不要过多说话。)
    但孔子同时也强调:“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为什么这么讲呢?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也。”中庸之道没有办法实施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聪明过头;而愚钝的人却因自身能力不足,根本无法理解,中庸之道为什么无法弘扬呢?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的过分,不贤者根本无法做到。
    这让我想到范蠡和文种的故事。
    
    范蠡懂得激流勇退(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吴越争霸,吴国强大而越国弱小。范、文同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君臣励精图治,转弱为强,大败吴国,一雪会稽之耻。越王因此成为春秋霸主,范蠡也官至上将军。但在庆功宴上,范蠡发现群臣皆欢,唯越王面露阴郁。他当即不辞而别,逃离是非之地,三迁定陶,终成一代财神。
    而文种却自觉功高,不听劝告,仍停留于越国为相。范蠡留下信劝他逃跑。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这时才恍然大悟,称病不朝。但为时已晚,终被越王赐剑,落得自刎而亡。
    两人能力相仿,结局迥异,关键就在于范蠡懂得激流勇退,守住了度。不得不说中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庸”作为至高的人生智慧(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中庸”作为至高的人生智慧,只是一种理想境界。但作为个人,我们可以从自身开始,践行正确的中庸之道,把好关,掌好度,有所为,有所不为,用中庸的精神成就自己,实现自身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