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虚道人 道可道,非常道:任何形式的表达都不足以穷尽 太上道祖在《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指出天地大道虽然是可以言说的,但任何形式的表达其实都不能够穷尽真道的所有形态。我们给世间万物定名,试图以名与实的概念来界定事物的不同。但道祖又讲“名可名,非常名”,所有人为的命名都只不过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表达,却并不能代表事物的根本属性。 人为的命名都不过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表达。(资料图) 关于名实二者的关系,荀子曾有一段话说得非常透彻。《荀子·正名篇》云:“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意思是说,事物名称没有本来就合适的,而是由人们共同约定来命名的,因为约定俗成,这个名称就合适了。反之,这个名称就是不合适的。 名称并不是生来就指定表示某种事物的,而是由于约定而俗成,人们用这个名称称呼这种事物形成了习惯,于是就成为了这种事物的名称。这也是成语“约定俗成”的来源。从修道的角度来看荀子这段话,意指所有的修行方式都是人们提出来的某种实践方式,因为历史上有很多人因此而证道,所以此方式就被认为是成仙、成道的途径。 荀子(资料图) 针对于此,不禁要提出一个疑问:道祖既然已经指出了所道非“常道”,人们所写作的传世经典都不能完全代表真道,祖师修证仙道的方式也可能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那么我们依科行教真的能证悟玄妙吗? 文字和经典:超越形式的内在传承 想要为这个问题找到答案,先需要明白文字所承载基本意义是什么。 众所周知,文字最基本的作用是相互交流,是记录。所以祖师作文,首要的一个目的是记录自己的修道感悟。写作是很好的与自我对话的方式,正如道祖当初西出函谷关留下五千文,或许道祖当初并没有要通过这部经典来让世人都明白人天之道的主观意图,而只是对自己思想的总结,是立论的过程。 修道(资料图) 后人能够从这部经典中解读出多少修道的思想和法门,和每个人各自的悟性有密切关系。从这一点上来讲,任何一位祖师写作的经典都不是万能的。这也是在读经典之前先要保持一份疑问态度的原因,正是因为有疑问,所以才能理智地去看待先圣的优缺点,不会把相信变成迷信。 修道的过程,是一个产生怀疑的过程,即对自己既有的生活方式产生疑问,甚至对祖师留下的经典也产生疑问。因为有疑问产生,所以才会想要去从先圣的修道经验中去找答案。 经典,以教化后人。(资料图) 此时,经典之作所起到的不只是记录的作用,而是超越了写作者的个体和时间的阻隔,于是就起到了教化后人的作用。有疑问者通过阅读祖师经典,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进行验证,从而提炼出一条适合自我修行的方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这才是读经学经的最大目标。 回归到宗教本身来看,很多具有济世情怀的圣人眼见众生“迷惑者多”,所以才要借助文字的力量为众生指点迷津。信仰不单单只是言语上的教导,更是行为上的规范。 司马承祯(资料图) 历代祖师均以著作留世,经典中传达出来的有祖师修道的思想,更有祖师修行的具体方法。如司马承祯祖师在《坐忘论》中提出了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阶坐忘之法,按照此方法进行修持,就可以逐步实现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修行目标。 又如龙门中兴之祖王常月开设三坛大戒,其一方面严正了当时处于颓废状态的道教,一方面又为后世修道人提出了明确的修行戒律,若能够持戒专一,便可避免沉溺爱河欲海,真正实现自度度人的功德。所有这些与文字经典有关的内容,包含的都是祖师的大慈悲。 龙门中兴之祖王常月(资料图) 作为后学,在完成了怀疑的第一步后,就要把“信”和“行”作为第二部的主旨,相信祖师的发心,相信文字中记载的方术方法、戒律清规,保持信念专一,虔心修持,真正达到言行一致、内外合真,由此也会更进一步理解到祖师经典中叙述的大道玄奥。真正的道,需要去行,而不是思考。唯有行道,才能够实践出真知。 此外,祖师留下经典传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即在于后学者可以从文字的记录中去追寻某些已经被遗失的内容,甚至可以为当下的某些仪轨提供借鉴。在一记录、一借鉴的过程中,真切体现出了道教法统的历史传承性。 如在天师道早期借用“三官手书”的方式为人治病时,必定要求信士能够持斋戒,同时对忏悔之所“靖室”的环境也有极高要求,曰“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诚之所。其外别绝,不连他屋。其中清虚,不杂余物。开闭门户,不妄触突。洒扫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香灯章案书刀四物而已。” 长方八龙柱香炉(资料图) 虽然如今所行戒律以及朝拜高真、诵经礼忏、驱邪治病等等方面的内容已经和道教初期的形式有了很大变化,但从经典所记录的内容中,我们依旧可以感知到超越形式之外的内在传承性。道教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历代修真者都能够把对大道精诚专一传承下去,而这份传承依靠的便是文字和经典的力量。 因此而言,信仰道教、研读祖师经典不是单纯学术意义上的研究,而是应该与宗教信仰、宗教体验、宗教修持相伴随,由此生出敬信、奉行和传承的作用。若能借助经典的作用,使修真之士距离真道更近一些,这也足以慰藉祖师有灵了。 (编辑:景卿)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清虚道人,腾讯道学专栏作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