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阳明心学与企业家的心性修炼(三):致良知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腾讯儒学 妙华法师 参加讨论

    文/妙华法师
    第三个节点就是“致良知”。
    “致”就是实践,执行、到达。
    关于“良知”,首先大家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认识:“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问题。这个错误一直写在我们的教科书里面,甚至我们大家现在还这样想。这个想法是不对的!
    
    王阳明讲的“致良知”(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我们探讨“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时候,已经是意之动了,已经起心动念,二元对立了。
    王阳明讲的“致良知”这个“良”大家要注意,是生命本有的、当下的、自然的一种良好的状态,不是善恶之分的那个“良”。这个“良”是本有的状态。
    从佛学的角度来说,六祖慧能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讲的是心的本来的状态。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以后,找到了自己的“良知”是心的原本的状态。
    中庸里说“率性为道”。
    打一个不太好的比喻,你看那个小孩,光着屁股,想拉就拉,想尿就尿,要吃奶了他就哭,吃饱了他就睡,那个就叫“率真”。
    当然那个“率真”还没有达到“道”的状态,因为他毕竟有染污了,是父母交媾来的嘛。但是相比我们来说要率真得多。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小孩?喜欢他这样一种没有遮盖的,天真无邪的“率真”?
    其实是我们对“道”的一个欣赏。小孩就有“道”的率真,那个美感是天然的。
    王阳明解释这个“致良知”,有四句话。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是最深的,在佛教里只有开了悟的人才能说得清楚,佛菩萨之间讲这个才讲得最清楚。我们来讲的话确实是勉为其难,语言不够用。
    “没有善没有恶是我们心的状态”,这真是烧脑啊!在座的各位,要你跟别人讲这句话,能讲得清楚吗?
    “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这四句话非常重要。
    我先试着给大家来讲讲这四句话。
    第一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
    我在前面讲了六祖慧能“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那么孟子是怎么说的呢?
    孟子说“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天生来就有的。
    并且他还打了个比喻:我本来和你的父母有仇,甚至这个仇是不共戴天的。但是看到你家的小孩贪玩爬到井边上,马上就要掉到井里面了,这时候我把与你的仇恨、矛盾全忘掉了,会第一时间冲过去把孩子救下来。
    他说那个心就是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王阳明的“四心说”,和佛教讲的明心见性,悟到的人生与宇宙的本体,和孟子讲的“四心说”,在内核上完全是贯通的,说的是一码事。
    如果翻译成今天大家能够听得懂的话:我们来到这个人间,就有一颗光明的心、柔软的心、清净的心,像镜子一样,像泉水一样不被污染的心。
    那现在就有人会问:人为什么会有丑恶,有美好啊?有黑有白啊?有善有恶啊?为什么会有啊?
    王阳明讲得是很简单的:被私欲遮蔽。
    不需要发挥得再多,之所以愚蠢,之所以丑恶,就是因为私欲遮蔽了你的真心,并不是你原来就有这么傻,这么笨,这么恶。
    蹲在监狱里就这么恶吗?是他的鼻子恶,还是他的手恶,还是腿恶啊?
    实际上是他的心念偷换了他的概念,他自己不知道。所以进到监狱里面被别人去修理,仅此而已。
    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人人皆可成为圣贤,人人皆可学习圣贤,没有谁没有资格去学习圣贤,所以说“无善无恶心之体”。
    为了给大家讲通,再打一个简单的比喻。
    比如说倒了一杯水。我在里面放茶叶,它就是茶的味道;我在里面放糖,它就是糖的味道;我在里面放药,它就是药的味道。水性变了没有?水性是没有变的。就是人的本性并没有变化,它是无善无恶的。
    因此在佛教禅宗里面,经常用镜子来比喻我们的心。
    神秀说:“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实际上就是强调了“格物致知”的功夫。不断地把自己的私欲檫掉,那你当下生命的状态是非常好的。
    这个“致良知”第一点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大家要静下心来不断地去参悟:为什么说“无善无恶心之体”?
    把这句话参悟透以后,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或者我们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就可以有个妙用,就是破除我执和我见。
    不要把人和事看成是死的。那个人三年前是个坏的,三年后有可能变成个好人。经常有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经常有些无恶不赦的人信了佛以后信得非常好。
    我身边都有好几个,原来是黑社会的,干了很多坏事,皈依我以后三年就变了,甚至比那些半吊子信佛的人信得更真。
    他们做恶很彻底,行善也很彻底,比那个温水煮青蛙的人好教育多了。最难教育的是半吊子。说他不懂吧,他又懂一点;说他懂吧,他又懂得不多。黑道上的人,一旦和他交了朋友,把他的心搞通了,比那个真朋友还真。
    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
    比如说我现在在讲话,我的意念就动了,我的心体是如如不动的,是如来性、真如性海。我现在开始讲话了,心海就泛起了浪花,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开始分别(佛教叫分别心)善恶的时候,就起心动念了。
    第三句话:“知善知恶是良知”。
    对大家最有帮助的是“知善知恶是良知”。
    
    知善知恶是良知(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是你知道的那个善叫善,不是你知道的那个恶叫恶,而是能够知道善恶的那个心体是良知。
    比如我现在手里拿一面镜子。它对着女的照,里面现的是女的;它对着男的照,里面现的就是男的。那个就叫良知。我们的心像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山河大地。
    当明白自己的心体的时候,在佛教里面就有个功夫了,叫“看念头”。
    因为我们大家都不是圣人,在社会上染污了很多的习气。抽烟、喝酒、嚼槟榔,吃喝嫖赌样样都干,染上了很多的习气。
    佛教里面有个功夫: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不怕这个念头起来。念头起来了,一觉照它自己就消灭了,而不是逼着自己坐在这里叫它别起念头。
    经常有佛教徒问我说:“师父啊,我怎么坐在那里不起念头?”我说木头和石头不起念头,你是人怎么能不起念头呢?
    而且一旦你静下心来以后,不但起念头,更是妄念纷纷,泥沙俱下,如瀑布的流水。如果你静得再深了,连过去世的陈芝麻烂谷子都会出来。就像舀了一瓢黄河的水,不放上三天三夜它怎么能够变清呢?它不可能变清。
    所以说是需要时间,需要功夫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说学了“阳明心学”以后,立马心明眼亮,走出去像个圣人,头上冒着光,屁股上坐着莲花……不是那样的,一定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打磨的功夫,才会慢慢地对这个世界不执著、不分别,不为名、不为利,彻底把自己的心灵解放出来,才能够做得到。
    你看有些人坐在主席台上发抖,为什么?
    
    有“我”,心里有个“我”(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有“我”,心里有个“我”。
    “哎呀,我讲错了怎么办?我讲坏了怎么办?”有一个“我”就会发抖。
    你知道那些人赴汤蹈火,去堵枪眼,为什么不怕死?
    他无“我”。
    当然那是极端的案例。
    我就告诉他:“你无‘我’,和天地就是通的;你有‘我’,必然会发抖。什么抑郁啊,焦虑啊,分裂啊,狂躁啊……都来了。”这个在生活当中随处可见。
    所以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第四句话:“为善去恶是格物”。
    “为善去恶是格物”,突然就把这个谜底给揭开了。
    显然可以看出来,王阳明讲的“格物致知”是为了格除内心的私欲。
    王阳明讲了这么多的话,讲本体,讲本体论,讲明心见性,讲致良知,最终的话就是格除自己内心的私欲。只有把自己内心的私欲和妄念格除掉以后,生命的光辉才能完全地释放出来。
    在这里稍微多讲两句话,我再重复一下我前面所说的话“人是宇宙的发生器,也是宇宙的接收器。”今天大家坐在这里的当下,就是光明、清净、自在的。人和宇宙是同构的,即:心身同构、家国同构、天人合一,三个层面,三个维度。
    不是像西方人说“我是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宇宙的边界在哪里?”“宇宙里面都有哪些事物?”那是西方人的一套方法。
    我们中国人认为心身同构,心灵同构,人和宇宙是同构的,而不是往外去追求一个事物的道理。生命当下内证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抓住了这个点,人的所有的心理疾病就消除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阳明心学”不但是治疗社会癌症的一剂良药,也是治疗现代人精神疾病的一剂良药。学了“阳明心学”以后,当然就可以坚不可摧了。
    不过从社会实践来说,我们要为善去恶,找到这个良知,需要事上磨。
    在这里,大概给大家讲四件事。
    第一件:“岩中花树”。
    为了加固大家对王阳明“四心说”的了解,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为了把这四句话悟得更精妙一点,就给大家讲岩中花树。这是“阳明心学”里一个脍炙人口的问答。
    王阳明领着他的学生到会稽山去游玩。他最得意的门生有五、六个。徐爱是他的妹夫。还有一个叫钱德洪,在北京已经功成名就了,后来拜他为师。后来“阳明心学”在他死后传了三代,分了八大派。
    
    天下无心外之物(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友人就问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怎么解释呢?就是说虽然有山河大地,虽然岩边上有花,但是你的心和这个花没有交涉,就是俱寂。当你见到时就一时明白起来,你给花安了个名字,分别出了花的颜色。
    这关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关于心物一元、心物二元,贡献是很大的。
    如果能把“岩中花树”这段悟透,对于了解自己的心性有很大的帮助。
    这个在佛学里面也是很深的。我们说看到一个物件,需要九种条件。物体、眼根、光线、空间等等需要九种条件。
    当然讲到这个层面还不是最深的。最深的层面就是我们的心灵与生俱来对人、事、物就有反应能力。就像面镜子,它就有成像的能力。
    “岩中花树”类似于佛教里面一千七百个公案一样,非常值得研究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研究心物一元的人,好好去参悟一下。
    第二件:“土匪护法”。
    王阳明到了龙场以后,本来他住的那个山上有房子。但是当地人对他迫害,房子都不让他住。他住在一个潮湿的岩洞里面,那个洞口要勾着身子才能钻进去。
    因为他是外来户,当地的土著就不断地欺负他。其中有一个土匪,经常到他洞口来骚扰他。
    王阳明到了龙场第一站的时候,看着他的老舅和他的随从中了瘴气死亡,人生已经很困顿、很凄凉了,他就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圣人落到我这个地步,他如何想?就是说如果孔子也落到我这个地步,他如何想?
    在这里附带提醒大家一句话,就是“孔颜乐处”。
    我们大家在学“四书五经”的时候,对儒学的“仁义礼智信”、“三纲八目”、“三立”……搞得晕头转向,其实对人生最有受用的是“孔颜乐处”。
    孔子和颜回,他们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不能够实现,没有抑郁,也没有分裂住进精神病院,为什么?“孔颜乐处”。这都是我们要参悟的一个道理。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者回也!”这就是颜回。而且他的寿命很短,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待会有空我会讲,就是“此心光明”的问题。
    那么孔子呢?晃晃悠悠五十岁,周游列国困在陈蔡之间,拿山东人的话说连煎饼卷大葱都吃不上,他还能够唱歌抚琴。
    呃!这个人要么是圣人,要么是神经病。因为傻瓜、白痴不知道人间的苦难,他能够这样;圣人能够这样是因为完全超越了生命,超越了物质,孔子和颜回就是这样。
    所以学儒的人一定要知道“孔颜乐处”。
    现在的人,如果领导不重用就郁闷了;学问不被人知道也很郁闷;道德不被人承认也很郁闷。那都是外求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和颜回就是修道人。不因为认识我、重用我,我就高兴;也不因为不认识我、不重用我,我就郁闷。
    这个在《论语》里面能够得到旁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可是我们现在的人啊,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古人读书为己,今人读书为人。
    “古人读书为己”,为了自己成为圣贤,为了明心见性。
    “今人读书为人”,读书是为了别人。你看我是北大毕业的,我是清华毕业的,我是哪个大学的教授,我是两院院士……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你心明了吗?你心安了吗?你安身立命了吗?未必!
    有很多的学者很纠结的,他根本就没有开发出生命的那种光明、柔软、自在的状态。现在这种状态是不对的,是拿别人为标杆在那里评判自己,其实那真的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王阳明到了龙场以后,这个带有土匪性质的人老去骚扰他。
    有一天王阳明到菜市场去,到街上去买点生活用品,这个人又遇到他了。“呃!王守仁,我又碰到你了!你还到我们贵州这个地方讲学,我要把你撵走。今天我可逮着你了,你别想回去。”
    王阳明说:“我和你前世无冤后世无仇,为什么非要和我过意不去呢?”
    他说:“我就看不惯你!”
    王阳明说:“我这个脑袋可以给你,但在我临死前你要答应我一件事,当着众乡亲的面把裤子脱掉。你敢脱裤子我就把脑袋给你。”
    这个土匪流氓他就脱不了裤子。
    王阳明趁机说:“就连你这样的人都有良知,有羞辱之心,不敢脱裤子……”
    后来他们不打不成交,成了朋友。而且这个人经过王阳明的教化和感动,成为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一个护法。
    显然一切贤圣从砥砺中出!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必然是这样一个过程。
    不是说坐在庙堂里面,在那里念着经就成贤圣了。也绝对不是说在鲜花里就成圣了。一定是从磨砺中产生出他的心智的火花,成为贤圣。我们现在人可能有太多的误解。
    第三件:“感化王英”。
    紧接着是一个叫王英的,相当于贵州教育厅的一个厅长,他就是要和王阳明死磕。你一个外来人,没有拜我的码头,没经过我同意,还在我这里讲学,就要把你撵走。
    
    一切贤圣从砥砺中出(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王英指示他的一个手下,大概是派出所的一个所长叫王应奎,不断地骚扰王阳明办学。
    王阳明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彬彬有礼地和王应奎相处。三个月后,王应奎受了感动,也成为了王阳明的学生,成为王阳明的护法。这里从而看出了王英在官场上卖弄权术,打击异己。
    但后来王英也受到感动了,就叫王阳明到贵州去讲课。王阳明没有去。
    他为什么没有去?
    他是个明心见性的人,他不会去。
    因为当时的教育是按照朱熹的“四书五经”考官的。而王阳明讲的这套心学,是要开发人的自性的,显然和那种科班教育是不相应的。
    所以王阳明就再三推辞,没有去那里讲学。王阳明如果到那里去讲学,一定会犯更大的错误。
    就像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没有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缺失的。
    八到十岁的小孩是缺乏深层的品德教育,缺乏启蒙的教育。今天讲这样一套东西肯定是不受待见的。
    如果人没有立志,人的佛性或者良知没有得到启发,他学的知识再多,掌握的工具再锋利,还是个人吗?
    所以说对今天的教育,对今天的医疗,有很多的看法,众说纷纭,但要看到点子上。
    再顺便来一刀。
    “医者道也,不为良将便为良医”,这是古代人的一种选择。医和道是密不可分的,是手心手背的关系。医是手段,道是本体,体相用是三位一体的。
    今天的医生,在医院学上十年,学一肚子知识,拿个手术刀在身上划了一块,一斤肉有一斤肉的价格,那还是医生吗?
    问题出大了,出在哪里?
    出在教育上面。
    而这种圣贤教育,恢复人良知良心的教育,必须从小孩抓起。
    都成人了,变得那么狡猾,变得那么多端了,再去用法律、用制度、用道德去框住他,框得住吗?
    他就是条蛇啊!能把他培养成龙吗?
    所以说我们教育和医疗的问题,实际上和“阳明心学”也是密切相关的。“阳明心学”不是空谈。
    第四件:“聋哑圣人”。
    最让人心动的是杨茂的故事。
    杨茂六十岁了,是边地的少数民族,而且是个老农民,又聋又哑。前去拜访王阳明的人,都是当地的学者,有求学资质的人,拜到了王阳明的身边。
    求学的人很多啊!我们现在书里看到的都是有名有姓的,没名没姓的据说有七千多位。他一路讲学,贵州、福建、湖南、江西,这一块讲学的地方很多,像长沙的岳麓书院,沅陵的龙兴寺等。他在龙兴寺留下了“教育八句”,都是很棒的,就现在来看,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是非常好的。这一路讲学,包括北京,这些地方都是他讲学的地方。
    杨茂又聋又哑,王阳明的学生就不愿意了,说:“怎么收这么一个学生,又老又聋又哑?”
    王阳明讲学的时候,在杨茂的手上写了个“孝”字,杨茂就连连点头。然后再在他手上写了个“道”字,杨茂乐得不得了,觉得老师和我心心相通。
    王阳明说:“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个又老又聋又哑的杨茂就是‘聋哑圣人’。人人皆可为贤圣啊!虽然又聋又哑,他的心和你们大家无二无别。”所以这就是“聋哑圣人”的来历。
    这个故事里向我们透出一个答案:学习圣贤,和知识无关,和文化无关,和教育无关。
    教育、文化和知识,只是做了外围的条件和辅助工作。真正是否能够成为圣贤,在于我们心的这种觉醒的状态。你的心觉醒了和心没有觉醒,这是两种不同的状态。版权声明:本文为妙华法师《阳明心学与企业家的心性修炼》系列稿件之三,腾讯儒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