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孔华威】那些与孔子在一起的日子——子张:过犹不及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那些与孔子在一起的日子
    ——子张:过犹不及
    作者:孔华威(中科院计算所上海分所所长)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中国》
    时间:孔子2564年暨耶稣2013年7月16日
    我与老师都属鸡,差了四轮------四十八年。我是老师中最年轻的学生之一。
    我是陈国人,犯过罪。有教无类的他老人家第二次南下时收下了我。老师去世后,我们同学都守灵三年,之后不久,我回到故乡设教收徒,可是那时的“陈国”以为楚所灭……
    他第一次南下到陈国,正在因为我国与楚国交好,惹得吴国不开心,所以派兵打我们,夺走了三个县,以示教训,所以孔子呆了没多久就回卫国了。
    第二次他老人家直接从卫国到了陈国,而且一直就在陈蔡之间,一呆三年,要不是那次七天绝粮的事,要不是楚昭王死在战场,说不定孔子就在淮河边呆下了。
    陈蔡之厄,是孔子的一生三次生死之难中最危险的。但是诱发这个事情的,却不是出于恶意。
    当时的蔡国已经是楚国的属地,分成上蔡和下蔡。陈蔡一家,因此我们的陈缗公当时是亲吴远楚的。当听说在陈国呆了三年的孔子以及学生要去见楚昭王,陈蔡两家都就有些担心,所以就把孔子一行围住,不让西去,搞得子路、颜回、子贡等人差点动摇孔子的仁德之学。
    陈、蔡,小国,飘摇于吴、楚、晋国几个大国之间,发生这样的事情,实属时运不济。
    小国之人,格局难免有些小。
    论语中记录,我国的陈司败有一次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陈司败为啥问?实际他早有答案。听到孔子问答后,心里嘀咕,但是没直说,等到孔子离开了,就与当时一起在陈国的学生巫马期说开了:“我听说君子是不互相包庇的,难道我听岔了?你们国君娶了吴国的公主吴孟子,是同姓,这不符合周礼啊。但是你们老师说你们国君知礼,那么哪样才算不知礼?”巫马期把这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了一句:“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在另外一个国家的大夫面前说自己国君犯错,不太体面,因此孔子的这句话说的非常巧妙:没有直接承认自己错了,也没有怨陈司败故意刁难,只是说,我很荣幸啊,一旦有错,就有人知道------后面没说的半句的是“我就会有机会改正错误”。
    确实有错必改,不文过,不贰过,是很难做到的,而如果其他人知道自己的这个过错,他们常常提醒自己改正的话,那么自己改起来就容易多了。而能够交到这样的朋友才是一种荣幸!
    后世评介我时,有人说“子张才过人,失在邪僻文过”。我不知道具体指什么,但是我对老师给我的教诲,是牢记的,甚至有一次怕自己记不住,就把两个字写在自己的腰带上!
    这两个字是“忠信”!
    有一次,我向老师问“行”。老师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我那个时候没有车,没法刻在车梁上,于是我就写在腰带上。
    老师教导以忠和信,不止一次。
    我问政,他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我问“崇德辨惑”。老师也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而当樊迟同学问“崇德和辨惑”的问题时,老师的回答却是“先事后得,非崇德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你们可以看到,老师认为我子张的修德之道是:以忠信为核心,向义靠拢!
    我问仁,老师说的也是“信”,他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我问是那五项”老师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无论我问行、问崇德辩惑、问仁,老师都以忠信回答我,我的理解要不是“缺啥补啥”,要不就是“这是我的强项”。不过我对“宽以得众”这四个字印象深刻,而且我觉得仁者行天下,这个说法,也很有气势!
    在老师的最后一批学生中,我和曾参,算是很好学的,老师也很耐心。
    我一开始进孔子学院,当然对学长如子路、子贡、冉有等很是仰望。所以我也想当官为政!
    于是我问的比较直接:“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老师说:“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我追问:“何谓五美?”
    老师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我问:“何谓惠而不费?”
    老师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也就是说,以民为本,施惠于民,就不会浪费。然后,他不待我接着问,就直接把后面的“四美”也解释了:“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那么什么是四恶?
    老师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这里核心的意思是,对于百姓,不知者不罪。延伸之,实际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个四恶可以理解,但是五美就有点奇怪,我明明问为政,老师直接说“君子如何如何的”,我知道老师在课堂里,说了很多君子三达德,君子九思,甚至也与子贡学长说君子有四恶,等等,但是我一直有个疑问:难道只有君子才能为政吗?
    我自己的理解中,为政与“学干禄”是对等的。
    我问老师如何“学干禄”。老师的回答,似乎是在矫正我:“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看来所谓为政,学干禄,都是如何做人,也许老师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也是这个意思,他说过“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所以君子忧道不忧贫。
    对于君子,我没敢把他作为自己的理想,毕竟我有罪在先,我觉得自己能够成为“善人”就不错了,老师说要做善人,就要“践迹”,否则不入于室。
    那么我以谁为我的榜样?
    最好是曾参说的“慎终追远”才好,不是吗?
    有一次我问孔子,如何预见十世以后的未来?
    老师是按照“礼”来判断的,他分析殷朝继承了夏礼,有所损益,但依然可知;周朝继承殷礼,有所损益,但依然可知;按照这个推理,如果后世继承周礼,那么不是十世,就是百世也可知。
    那么我何不直接对接夏朝圣人、以他们为榜样呢?践迹于“禹、舜”圣人?即使是亦步亦趋,但又何妨?
    后来的荀子,以这个为由,说我们以及我的学生们“容仪盛,而于仁道薄也”甚至于说我的这个儒家分支是“贱儒”,我觉得有点过了!
    如果说我的缺点,我倒是愿意听老师的判断,他说我“辟”。就是比较偏激,说话比较容易剑走偏锋,这样就很容易伤人--------尤其是同学。
    我可能是和其他弟子关系处得最差的一位。
    子游说子张难能而未仁,其意思是说子张自视甚高,不把同门放在眼里。
    子夏与我也常抬扛,这个事都闹到老师那里。子贡有一次从交友的角度,想老师问“师与商也孰贤?”孔子评价是:“师也过,商也不及。”并进而指出:“过犹不及。”
    哈,各人五十大板!
    我与子夏的抬扛,还涉及他的学生。有一次他的学生来向我问「交友」,我先问“你老师子夏怎么教你的?”他说:“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我对子夏的学生说:好像我听孔子说的是“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自己如果是大贤人,那么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的?如果我自己不够贤人资格,那么应该是别人拒绝我交往,哪有我去拒绝别人的机会?
    我的这个交友之道,实际上来自于子贡学长,或许我走的更远!因为我“不弊百姓”。
    我“自吾得师也,前有辉,后有光”,讲究“徐言闇闇,威仪翼翼,后言先默,得之推让,巍巍乎,荡荡乎”,有侠气。不计较恩怨,就是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后人称我是“古之善交者”。
    这在当时孔门的弟子中,如此行为不多------这方面有点子贡学长的意思。
    曾参说的比较中肯:“‘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他比我大两岁,他以“孝经”著称,在言行举止上,不会像我一样,但是他对我还是最好的。所以我死的时候,他还在他为他妈妈守丧,但是他还是赶到宛丘为我哭丧!
    陈国小国,我死的时候商丘已是楚国一邑。在孔门弟子中,陈国弟子不多,不知道当时比我早入孔门的老乡公良孺去了哪里?
    我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人称“古是善交之人” 子贡学长有一次评价我说:美功不伐,贵信不善,不侮不佚,不傲无告;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恺悌的意思是平易近人,这与我喜欢“宽以得众”的趋向一致的;当然我是不够格“君子”的。
    我与子夏在交友上有所不同,但是得到“过犹不及”的一致评价,但是以“教学”比的话,我比不过他:子夏,在晋之魏,为王者师,执教五十五年,把老师的几部书都完整的传承下去。确实不及!
    而善交,我哪能有子贡学长的本事?
    曾参把我的一句话写进了论语:如果一个人“执德不弘,信道不笃”,那么有他不多,没他不少,就是说白活了!
    这句话说是我自己!
    【子张】 503~?-48 陈国人,鄙家,颛孙师 宽冲勃接 同是陈国【公良孺】【巫马期】
    1)2.18学干禄;多闻阙疑,多见阙殆,信寡尤,行寡悔
    2)2.23 十世可知,殷,夏,周
    ■16.2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16.3
    3)11.20问善人,不践迹,也不入于室
    4)12.6问明
    5)12.14问政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2.10问崇德、辩惑
    6)12.21【樊迟】同问
    7)17.6问仁恭宽信敏惠
    8)15.6问行言忠信、行笃敬
    9)19.2执道弘、信道笃
    10)19.1士,见危致命,(三思)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
    11)20.2从政尊五美、屏四恶
    12)14.40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