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专题片纲要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一月初八壬戌 耶稣2016年12月6日 本片旨在从文化的高度、文明的广度和历史的深度,呈现中华的立体形象。 让世界了解中国,更要让中国人了解自己,了解中华,了解中华的历史、文明、文化和道德,了解历代圣贤君子英雄豪杰的伟大,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中华不仅是地理和民族概念,更是一种文化模式、文明形态和命运共同体,有自己的悠久历史和远大理想,有自己的光辉道路和坚定信仰,有自己别具特色又高度普适的价值观、人性观和世界观。 中华,中国和华夏。古人云:“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也可以说,中是中庸之道,中道,是中华的道德灵魂;华是中道之国,中国,是中道的政治载体。只有成为中国的家,儒家才能成为人类精神之家;只有成为儒家的国,中国才能成为地球最好的国。儒家的复兴与中国的振兴同步,儒家的理想与中国的未来同频。 尊儒是最好的爱国。尊儒落到实处,必然爱国,否则尊儒没有根基;爱国到了深处,必然尊儒,否则爱国没有深度。 中华与儒家相辅相成,相依为命。没有中国,儒家将失去实体依托,飘萍浮梗,就像失去身体的游魂;没有儒家,中国将失去精神栖居,名存实亡,就像失去灵魂的躯壳。作为中国的主体文化、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儒家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所指向和代表的就是中华。 本片分为六集,从六个方面为中华画像,分别为:人类圣经,中道信仰,中华君子,王道政治,华夷之辨,大同理想,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集、人类圣经 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经即儒家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骨干,是真正的中华圣经,人类圣经。圣学即良知学,是指导有志之士致其良知、成就仁德的最佳导航。人人皆有良知,人人良知平等,所以说每一个人都是天生的儒家。若能致良知,见本性,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圣经出自圣人,或为圣人编辑传述,或为圣人言行记录,所传述阐发的是圣人之道,即尧舜之道,文武之道,孔孟之道,中庸之道。借用现代话语,可以称之为中道主义、仁本主义。《尚书》敬天,是敬此道;孔子成仁,是成此道;《大学》明明德,是明此道;程朱存天理,是存此道;阳明致良知,是致此道。儒家传道弘道行道指的就是这个道。 圣人、圣经、圣道三位一体。圣人是最高证道之人,对圣道的证悟最为圆满;圣经是最佳载道之文,对圣道的阐述最为中正。通俗地说,圣人是历史上最好的人,圣经是人世间最好的经典,适合每一个人学习;仁道是人类最正确的人生道路和社会道路,为人类提供了最为正确的道德标准和政治标准。 佛教称佛陀说法之音为圆音。圆是缜密、周全、圆满义。儒家圣经圣言也可称圆音,正经理论和圣人言论,无缺陷,无漏洞,无瑕疵,无流弊,大中至正恰恰好。 志士仁人,风雨重温洙泗梦;千秋万代,光明长仰圣贤心。本集介绍圣经的价值和作用,包括圣学的妙理,圣道的要义,说明圣家思想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重点介绍儒家“三本”:道德以仁为本,政治以民为本,在人与物、人与神关系上以人为本。 第二集、中道信仰 宗教必有信仰,有信仰未必是宗教。儒家有信仰而非宗教,超宗教。中道信仰即仁本主义信仰,是真正中华特色的信仰。中道,外开王道,可以安邦定国,安立人民福祉;内为信仰,可以安心定性,安顿人类心灵。 关于中道的圆满,历代大儒公认,圣经一再强调。著名的“十六字心传”说“允执厥中”,朱熹说“中者,无过不及之名。”无过不及的中道,当然圆满;子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不易的天下之正道定理,当然圆满。 中道信仰即仁本主义世界观,是中华文化最深层的内核。本集重点介绍之。 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神本主义等各种世界观。要做好中国人,实现中国梦,就有必要树立中国人的世界观。仁本主义世界观就是中国传统世界观,大中至正,可以导出高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出美好的人生和社会道路。同时,仁本主义信仰正好对治中国信仰缺失的膏肓之疾。树立良知信仰,内致良知,外求良制,恢复良俗,重建中华。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有志之士努力的方向。 如果允许,可以略辨儒家的宗教性与宗教化问题。儒家具有宗教性,但不是宗教,不能宗教化。儒家追求的是政治化,上升为指导思想,拥有宪法地位。 第三集、中华君子 建立了中道信仰的人,就是君子。儒家中道,信解行证,对于儒者来说,信仰是基本,是区别儒与非儒、君子与非君子的重要标准。 君子是一个重要的儒学概念。《论语》中这个概念出现了一百多次,对君子的风范和特征有过深入阐释和描述。儒学即仁学,良知学,君子之学。儒者有士、君子、贤人、圣人、大人之别。分而言之,士为准君子,是君子的准备阶段。用孔子的话说,“十有五而志于学”为士,“三十而立”为君子,建立了基本人格。 信解行证,君子对仁性(良知)虽然未能实证,但有了相当的信仰和理解,言行一致。圣贤为君子之大者,大人为圣贤君子有位者,即德位相称者。合而言之,士、君子、贤人、圣人、大人都可以纳入君子概念之中。 君子是真正的中华精英,是追求王道、建设中华的核心力量,也是正义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君子的数量和地位,决定着政治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君子自有君子风范或圣贤气象。本集介绍君子的各种品格特征和成就君子的途径方法。 第四集、王道政治 儒家制度是礼制,政治是德治,道路是王道。王道政治就是中华文明,即仁本主义文明。 内圣外王,一体同仁,同时各有侧重,《书经》和《春秋经》属于外王学经典,侧重于叙述和发挥王道大义。王道政治具有三性:人民性、公平性和时代性。 敬天保民,顺天应人,民重君轻,庶之富之教之,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做好富民工作、科技工作、民生工作,保持社会和谐,这是人民性;《洪范》是一篇关于王道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写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这是公平性。与时偕宜,与时消息,礼以义起,礼时为大,时中原则,这是时代性。 儒家的道德和事业都是“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圣德王道,都无止境,一息尚存,自强不息。孔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但如果有机会活到一百岁,又会有更精彩的言行,仍然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尧舜“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他们任何时候都不会认为够了,可以停下来了。 王道有小康王道、大同王道之别,大同王道又有古典大同和未来大同之异。本集介绍王道的政治特征、制度特色、历史表现和最高理想,讲述中华特色的“政教合一”,同时介绍王道与霸道、与民主的区别所在。 第五集、华夷之辨 中华和夷狄之别,即文明和野蛮之别。 华夷之辨不是血统论和民族主义。任何种族民族,只要文明化、儒家化到一定程度,就进入中华的范畴。这就自然超越了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的狭隘。 中国一人,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大爱无疆。同时,爱有差等。《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就是差等原则的政治体现。夷狄没文化不文明,故外之,非民族歧视也。夷狄只要儒家化,就可纳入诸夏范畴。“吾闻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以夏变夷,就是让夷狄文明化。 对于夷狄,中华的基本态度是“耀德不观兵”。《国语•周语上》载西周卿士祭公谋父谏穆王事,其中提到五服之制。依照此制的规定,对于要服的蛮夷和荒服的戎狄,即使他们不进贡不归服,只能“让”(下令批评)和“告”(文告规劝),不能征伐。如果批评规劝无效,天子唯有“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不能劳民兴师去远征,即“先王耀德不观兵”。 耀德即修文德。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远人就是指四夷。孟子主张“抚四夷”、“不忘远”、“保四海”、“兼(怀也包也)夷狄”,都是耀德的表现。当然,如果夷狄来犯,那就要毫不客气地攘之。春秋时期王纲不振,管仲的霸道能够尊王攘夷,得到孔子相当程度的肯定。 本集阐述华夷之辨的理论依据和历史演变。 第六集、大同理想 中国一人、天下一家的义理,己饥己溺、民胞物与的情怀,导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政治理想,是逻辑的必然。儒家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础和道德核心,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凝聚力。儒家的复兴将与中华的复兴同步,世界终将迎来新一轮中华文明的辉煌。 儒家的眼光和理想是世界性的。在仁本主义思想指导下重建中华,继而重建大中华文明圈,继而追求“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的全球大同理想。这是中华君子的历史责任。大同就是全球中华化,万国协和,万族协和,天下归仁。 尧舜禹前三代,可称为大同的古典模式。(详见东海《儒家文化实践史》一书) 其基本原则是:“大道之行也,大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篇》) 未来的大同社会同此原则,未来新礼制即中华宪政,可以充分汲取容纳古代禅让制和西方民主制的精华。 马克思认为人类终结于共产主义,福山认为自由民主是人类历史的真正终结,邪正不同,都是昧于德性的思想狂妄。人类文明进步永无止境,文化的发展、道德的上升和制度的完善无止境。即使大同理想实现,也非历史的终结,而是意味着人类更新一轮更高一级的文明的开幕。 2015-11-21于南宁 注:这份“专题片纲要”是去年应友人之邀而写,因故一时未能实施,特供刊发于《儒家邮报》刊发,以待有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