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孙铁骑】读“明夷”卦随感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儒家网 孙铁骑 参加讨论
孙铁骑

    作者简介:孙铁骑,男,西历 一九七三年生,辽宁铁岭人。2006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11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2012——2014年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教于白城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版专著:《内道外儒:鞠曦思想述要》《生活儒学与宋明理学比较研究》。在《哲学动态》《江汉论坛》《甘肃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读“明夷”卦随感
    作者:孙铁骑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一月初五日乙丑
                耶稣2015年12月15日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不己知也,求为可知也。”君子务本,不求于外,与时偕行,待时而动。只求修身自得,而不求必能为世所用。有才而能大行其志者,可证明其人之能力。有才而能韬光养晦而行潜龙勿用者,可证明其人之智慧。世人皆知显其才,骋其能,而少有知韬其光,晦其明者,唯圣贤能之。故“明夷”,示人以如何韬光养晦之卦也。《彖》释以“明入地中,明夷”。
    如不知韬光养晦,急露锋芒,未得其时而见其能,轻则为俗众所诟病,重则可能有不测之祸患,如杨修见杀于曹操之故事。故孔子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老子言“圣人被褐怀玉”;都有韬光养晦之义也。而韬光养晦,须下一番隐忍功夫,有光而不能发,有才而不能用,非大智之人不能为也。故卦辞言“利艰贞”,《彖》释以“利艰贞,晦其明也”。
    韬光养晦,明在内而晦在外,内以清明自守,外以柔顺处世,和光同尘,不露锋芒。内以自蕴,外以自保。故《彖》以文王之事喻之:“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
    然韬光养晦非随波逐流,与世沉浮之谓也,而是坚贞自守,隐居而求其志,不以世态而易其节操。故《彖》以箕子之事喻之:“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君子知韬光养晦,就要收敛锋芒,不事张扬,如鸟之高飞,低垂其翼,谨小慎微,以避危害。故初爻言“明夷于飞,垂其翼”。还须戒贪戒得,免于外物牵绊,知所戒慎,谨守道义,如孟子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故言“君子于行,三日不食”,释以“君子于行,义不食也”。然人生于世,倘非随波逐流,即使韬光养晦,亦是特异于群伦,只要身处社会之中,就会遭受非议,此为俗情之常。故言“有攸往,主人有言”。
    然韬光养晦,非消极处世,而是志在有得,以暂时之损,以求长远之益,以外在之损,求内在之益,有舍方能有得,此为天道自然之准则。故二爻言“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释之人“六二之吉,顺之则也”。
    韬光养晦之志,有求生命外时空之征服,有求生命内时空之修炼。内时空为本,外时空为末;内时空为形而上,外时空为形而下;内时空为道,外时空为器。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不器”,韬光养晦之终极仍然是修身而得道,此为内时空之事,而非外时空之事。故三爻言“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释之以“南狩之志,乃大得也”。而此内时空修炼,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急求。故又言“不可疾贞”。
    故韬光养晦之道,根在于对生命之觉解,明晓生命损益之道,方能诚意正心,知之修炼,真正对生命负责,此为孔子“为己之学”之本义。以内时空修炼之生命再行外时空之事业追求,内道外儒,方能不离生命宗旨,合于生生之道,此方为韬光养晦之真义。故四爻言“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释之以“入于左腹,获心意也”。
    而此由内修生命而至外建功业之韬光养晦之道显非常人所能及,必有一番矢志于道,坚贞隐忍之功夫修为,方可能达成。故五爻言“箕子之明夷,利贞”,释之以“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
    儒之修身,与道之修炼、佛之修行,同为求生命之圆满。以此圆满之生命,方可能如孔子一样,“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无可无不可”,达于“无入而不自得”之境地。故上爻言“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释之以“初登于天,照四国也”,达则兼善天下也;“后入于地,失则也”,天下无道,穷则独善其身也。
    “明夷”卦上坤下离,明入地之中象。坤道柔顺,大地博厚,明入地中,内文明而外随顺,君子观此之象而知内修自己,以明其德,外济群生,以厚德载物,此为《大学》“明明德”之深义也。故《象》言“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