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网微访谈之一】 专访陈明:赞成“五四节”办传统成人礼,五四运动与反传统不能画等号 受访者:陈明(《原道》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采访者:任重(儒家网主编) 时间:西历2017年5月10日 陈明先生 儒家网: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不但民间兴起了举办中国传统成人礼,而且一些地方政府、学校等也支持和举办传统成人礼,有的选择在文庙(孔庙)等场所举办。今年五四青年节当天,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举行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诗圣文化——‘五四’成人仪式”,成都十五组家庭以加冠、加笄古礼,为子女举办成人礼,引发关注和争议。对此活动,您怎么看? 陈明:我赞成举办这个活动。青年富于热情理想,五四是青年的节日。选在这样一个日子举办成人礼,本应很自然。有人感觉不适,主要因为在他们意识里已经把“五四运动”与反传统画上了等号。必须指出,这是非常片面的,无论从历史事实还是价值观念来说都是如此。 首先,所谓的五四运动包含以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和以1919年5月4日爆发的反对“二十一条”的爱国运动。这个爱国运动的口号是“内惩国贼,外抗强权”,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这个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也是爱国的。 陈独秀、鲁迅他们认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根本的原因是文化落后,救亡图存就要引进西方文化,所谓民主与科学,这就需要摧毁扫清旧文化,儒家文化是旧文化的主体,所以就要“打倒孔家店”。这样一种逻辑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归因上,军事的胜负是文化(陈独秀叫伦理)决定的,而文化是个复杂概念——这些说来话长,姑且按下不表。 其次,救亡,爱国,这些思考和行为的前提,是对自己与国家民族命运存在内在关联的体认,并且由这种体认而形成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承担。现在,在救亡任务基本得到完成的时候,我们对于近代史的理解,对于文化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知。 所以,在五四这样一个年轻人的日子里举办成人礼的时候,采用传统礼仪,十分正常。爱国,就是爱山川大地,爱吾土吾民,爱礼乐文明。成人不仅意味着自然生命的新阶段,也意味着社会人格的确立,意味着在五四那场运动中体现出来的责任承担。 儒家网:对在五四青年节举办成人礼,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仪式,尤其是传统礼仪中的跪拜礼,比如许纪霖先生就认为“跪拜是个人之事,拜托不要以五四的名义”。您对许纪霖先生的观点怎么看? 陈明:许纪霖先生好像是对那些反对在五四举办成人礼的人说的吧?严格的讲,我认为许教授说的也对,也不对。 对在哪里?许的意思,“五四”是一个历史事件,成人礼是一种个人行为选择,不能用前者干扰否定后者。这没错。但是,成人礼意味着个体对社会化的自觉接受,而社会化意味着个体对社会的融入,对社会价值的接纳。这跟自由主义的个体本位思维是有所不同的。 十八岁意味着一系列公民权利的获得,这些都没问题的。但这并非全部。我认为它更多的是意味着感恩和责任。冠礼跟礼义联系在一起,最初是贵族子弟的标配。现在普遍化,这样的文化内涵自然也得到传承。我认为这是极富积极意义的。 儒家网:批评者主要依据是“五四精神”是“反帝反封建”,故有人质疑没有孔子精神的孔家店又开张了,难道五四精神是要张扬“三跪九叩”吗? 陈明:成人礼的当代形式究竟应该以什么形式表现,这是一个问题。四川好像就是移用冠礼和笄礼,严格的讲,是有一些不妥,男女成人礼的年龄不一样,应该统一为十八岁。冠礼、笄礼一偏文化一偏自然,也应该考虑统一——形式上注意性别差异当然还是有必要。 还有服装等等,我觉得也可以做些调整,既要有神圣性,有仪式感,又要考虑适宜和方便,考虑社会要求和时代性。三跪九叩,有吗?制礼称情,这样的大礼,在这种场合可能还是有点过吧? 四季更替,生命成长,在我们的文化里是具有神圣性的事情,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意识体会到这种神圣性。这这跟自由、人权等现代价值不是矛盾关系。更不是什么封建啊孔家店之类的问题。那些动不动就用这些大帽子吓人的文章,不仅思想肤浅,生命更是贫乏,完全不必理睬。 主流媒体现在对五四的纪念形式也在变化。前些年习近平主席五四到北京大学,看望的就是当时在编修《儒藏》的汤一介先生。当时北大学生班的杂志《新潮》英文用的就是Renaissance。这放佛是一个轮回。 大概就是从那以后,对“五四”的反传统的误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纠正。这应该是一种进步,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描述的回归;是对我们与自己文化传统关系的正确调整。 背景链接 以加冠、加笄古礼,成都十五组家庭为子女举办“五四”成人礼 http://www.rujiazg.com/article/id/1113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