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所谓思想门――答《新快报》(陈明)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儒家网 陈明 参加讨论
陈明

    作者简介:陈明,男,西历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长沙人。西历一九八二年毕业于株洲师范学院中文系大专班;西历一九八九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西历一九九二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现供职于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儒教研究中心主任,三亚学院南海书院院长。著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态的知识分子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浮生论学——李泽厚、陈明2001年对谈录》(北京:华夏出版社二〇〇二年版),《儒者之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〇四年版)、《文化儒学:思辨与论辩》(四川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九年版),《儒教与公民社会》(北京:东方出版二〇一四年版)等。西历一九九四年创办《原道》辑刊并任主编,西历二〇〇〇年开始主办“原道”网站;西历二〇〇四年主编“原道文丛”、“原道译丛”系列。西历二〇〇五年组建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任秘书长。西历二〇〇七年主持成立首都师范大学儒教研究中心,任主任。西历二〇一三年起,担任弘道基金理事长。(吹剑编撰于西历二〇一四年)
    

    问:我在网上看到,您本不愿意参加《思想门》的这次讨论活动,甚至找了很多理由,但最终还是参加了,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绝呢?这样做是不是也很“乡愿”呢?
    答:说违心话当好好先生才是乡愿,参加不参加,与乡愿无关。
    我去不是给《思想门》或其作者面子,而是因为1)出面邀请的是一位老朋友;2)我对他的老师黄宣民教授很有好感;3)电脑坏了正好要到中关村修理;4)我有第三极的储值卡,老婆孩子觊觎以久。我对这书朦朦胧胧有点印象,觉得有点哗众取宠,看召集人几次给我联系,对我提出的车马费问题也答应了,就说我来可不一定说好话啊,他们也表示欢迎。就这样,你也认为有乡愿之嫌,那你说该怎样才叫不乡愿?当然,我可能有点警惕性不高,他们一定要我出席,知道我可能像李零“丧家狗”一样拍案而起,有利炒作,促销书籍。有人开玩笑说真正被打劫了的是你陈明。
    问:你怎样看待你自己在讨论会上的激动?事实上,你自己也说了,你当时并没有完整看完《思想门》这本书。这可能与上次“丧家狗”的讨论有所不同了。是否因为《思想门》里说了“孔子与儒无关”、“孔子打劫了传统”、“复兴国学要抛弃儒学”?比如像“丧家狗”一样,“打劫”这样的字眼刺激了你?
    答:无所谓激动。我真是觉得这本书、李学勤的序,以及众多所谓学者的推荐文字太无聊太搞笑了,因此十分的不屑,因此表现得十分的傲慢。忘记是在主持人还是作者黄坚要我谈学术时,我说,谈学术,我会找你们么?
    我没完整的看这本书,所以我只谈了关于儒学和孔子的问题。这个所谓会议的主题是“儒学辩论”,我亲眼看到主持人在一块黑板上写了这样一个题目。至于说刺激,丧家狗、打劫这样的词是刺激不了我的。近代以来骂儒学几乎成为时尚――有必要再强调一下,黄坚的意见实际是五四以来的主流,本质是反儒学、反传统,结果呢,还不是“而今迈步从头越”?我讨厌的是,明明属于表达情绪的修辞,却要装模作样当成学术论证推出,而学界居然还有人半真半假装疯卖傻的跟在后面以各种形式捧臭脚,从李零到黄坚,一模一样。
    问:有论者认为,文人和学者是难以对话的。既然大家不是站在同一层次的立场来说话,这样的争议有意义吗?作为一个致力于弘扬儒家思想的学者与践行者,既然你认为这是“很无聊”甚至“不屑”的观点,你觉得有反驳甚至嘲弄的必要吗?至少从目前看来,新儒家们似乎很重视,在你当斑竹的“儒学联合论坛”上,随处可见这个话题的讨论。
    答:蚊子没什么大不了吧?在你周围嗡嗡嗡的时候拍一巴掌没必要么?这样的争论本身不会有结果,但没有结果不等于没有意义――首先,作者的良好感觉可能要打点折扣了吧?我看到他有点挂不住了就修电脑去了。其次,疑惑中的读者看了我的发言可能会多出一种选择;再次,学术界的乡愿,我戳了一手指头,挺好。
    至于“儒学联合论坛”,我是创办人,我的东西当然要贴上去。它刚刚重开,正需要热点聚人气呢――这也算一种重视吧?
    问:活动主办方未经您同意就发布了发言录音,有炒作的嫌疑。有人把这次活动总结为“小人设局,君子上当。”也有网友认为,出这么一本书并不荒唐,它自有它的价值,如文字上的技巧等,但荒唐的是非要把这本书往学术类书籍里拉,并拉来一些学者和专家以壮声势。您认同这种说法吗?29日,有个自称“蓟门客”的人在天涯的“关天茶舍”发了一张帖子,对未经您同意就公布了发言录音做了回应。他自称录音是他发布的,与黄坚无关。他认为既然当事人都公开讲出来了,那么公布于网上也是可以的。您怎么评价这种做法?
    答:认同。发布录音没什么了不起,但文字稿最好让我过过目嘛,我的口音较重――这个整理者又不是湖南人,专业好像也不是中国思想史方面的,所以错漏不少。
    这里不妨借报纸把我那天发言的要点归纳一下:1)孔子与儒学绝非如黄坚所说的是两码事,《礼记•儒行》可证;2)儒家打劫传统之说纯属耸人听闻哗众取宠,不把“打劫”二字定义清楚,根本无法展开讨论;3)儒学是三代传统的传承者,孔子是这一传承中的关键人物,王夫之“法备于三王,道著于孔子”是对孔子与儒、儒与传统关系的最佳诠释;4)李学勤先生如果没看《思想门》而作序是不严肃的,如果看了书还这样作序是更不严肃的,因为他对孔子与经学的立场与该书矛盾;如果有证据表明他最近有了改变,我愿意收回这话并向他道歉。
    问:“蓟门客”在帖子里表示,“我请问陈明先生,你凭什么对人那么不耐烦?”他认为您的态度有问题,“子曰诲人不倦,黄坚先生来座谈会可是抱着谦虚的态度来请教各位专家学者的。即使你不赞同他的观点,也不至于出口伤人啊。我觉得李先生恰恰是大家风范,而你不过小肚鸡肠。”对“蓟门客”的说法,您如何回应?有一些网友对您在会上的态度有些不满,您如今再回头看这次活动,是否觉得与其发火不如耐心解释自己的观点,因为发火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答:耐烦不耐烦是我的感觉,还要凭什么吗?他引《论语》“诲人不倦”,很好,不知他是否也知道这句:“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出口伤人?这本书中对古人的不敬亵渎不知凡几,并且还郑重其事地把骂人论述成为一种“反对的姿态”,说“骂人在生活中经常被归结为修养问题,其实,骂人更是价值取向问题。”我跟作者的价值取向显然完全不同。骂人是不是风范,书中说先秦诸子除开老子都曾“公开直接骂人”。我想知道的不是李先生的大家风范,而是作者哪个地方受伤了?
    问:目前图书市场正在兴起一股国学热,这些作者的普遍写法是把圣人平民化、常人化,特点是行文以及研究方式都比较活泼甚至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或者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写入学术研究中。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国学是否可以以平民化的角度加以解读?对如何让国学经典走出书斋接近普通百姓,您有何建议? 
    答:这些问题你问别人去吧。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www.rujiazg.com)发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