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的邱少求与同龄的刘百祥在浏阳文庙前唱起 少年时曾唱过的文庙祭孔古乐歌 “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徵麟绂,韵答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同是83岁的邱少求和刘百祥在浏阳文庙前唱起少年时曾唱过的文庙祭孔古乐歌,邱少求击节而歌,刘百祥一脸沉静。唱完,两人陷入深深的回忆中。邱少求是拄杖而来的,他去年不慎摔断了腿。刘百祥家离文庙很远,一大早辗转来到文庙。“我们是老庚(同龄),见面机会不多了,一起唱古乐歌的机会也是有了这次恐怕没下次!”邱少求说,“我们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在有生之年再次看到浏阳文庙祭孔古乐的恢宏场面!” 曾国藩曾派人来浏学古乐 邱少求是唯一通晓文庙古乐的邱之稑的后人。道光九年(1829年),浏阳县令奉上谕,祀孔兴乐舞,浏阳太平桥水围村人邱之稑受邀为总教习。他重修古乐,齐备浏阳文庙祭孔乐舞歌礼。“每逢祭孔盛典,古朴幽雅的音律合着64名乐生奏响手中八音乐器,歌者庄重低沉的歌声在文庙中回荡,64名舞者手持道具缓缓起舞,场面宏大。”邱少求回忆道。曾国藩曾派人来浏阳聘教习去江苏传乐,并将题有“精探正乐,雅淡和平”的匾额相赠。 “我1939年至1949年在文庙当过舞生和乐生,学习浏阳古乐,参与祭孔大典。”邱少求说,参与祭孔大典的人都是精心挑选的,大部分是书香门弟的子弟。邱少求和刘百祥进入仪仗队都是从舞生做起,“仪仗队分舞生、乐生、礼生,乐生里又有歌工。”邱少求说,年龄小的分在舞生队,稍长成为乐生。邱少求和刘百祥在舞生队里呆了5年,之后,邱少求成为乐生,吹篪,刘百祥成为歌工,唱诗。 只想再见古乐重现辉煌 “你看这两个亭子,就是当年舞生起舞的地方,乐生的位置就在文庙正殿——大成殿的两旁。礼生当然是在正当中了。”邱少求回忆当年祭孔盛典,历历在目,“当年大成殿里正前方只有孔子像,前壁上描金绘红非常辉煌;现在的大成殿正前方增加了颜回和孟子像,前壁只挂了绛红色的帷幔,稍显简陋。” 在采访时,有游客正在游览浏阳文庙,记者问他们知道“这里曾上演浏阳文庙祭孔古乐”吗?他们都遗憾地摇摇头。 邱少求正在整理《回忆浏阳祭孔古乐》,里面记录了古乐的各个章节、祭祀各人的站位、仪仗的摆放方式、乐器的呈放位置等等。他拿给记者看,并希望能打印出来,“我去问了,打印这一本要400多元,我拿不出这些钱。”邱少求说,他做这些功课,只是想把古乐留下来,他们走了,就没人了解这些东西了。 活态传承才是最好的保护 据了解,保护浏阳古乐,浏阳市采取了许多措施:2004年请乐师、舞生回忆演奏场景,并进行记录,收集原始资料,同时对浏阳古乐的器具、道具进行资料收集。2005年,对近年来关于古乐的资料进行整理,重新编著了《浏阳文庙祭孔音乐》等。去年8月,还请邱少求和刘百祥两位传承人,在文庙教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浏阳古乐知识,并亲自表演示范。 “这些措施也只是杯水车薪。”浏阳市文化馆一位曾从事浏阳古乐抢救现已退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抢救古乐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他说,“我们一直想把古乐重排出来,但买不起服装、乐器,要把一整套古乐复原最少需要120万元。” 浏阳文庙祭孔古乐已于2008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长沙市推荐其申报第三批国家级名录,但由于古乐多年未演奏,且没有合适的传承人,项目未能通过。“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方式是活态传承,只有资料,保护传承就大打折扣了。”这位退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