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篇》载: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此章似不难解,但古今学者仍有差异。稍作归纳,约有以下四类说法。 其一,古有学者说:“君子日长进一日”“小人日沉沦一日”。今有学者说:“君子向上看齐,小人向下看齐。”“君子向上走,小人向下走。”均严守原文,没有任何发挥。因原文字面义十分浅显、明白,故译文等于没译。 其二,古有学者说:“上达者,达于仁义也。下达,谓达于财利,所以与君子反也。”今有学者说:“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此类解释和译文将“达”的目标掺入,意义似乎深刻一些。今之学者多采纳此说。但是,“仁义”“财利”云云大概并非孔子的全部意思,需再加探讨。 其三,古有学者说:“……是上达者,谓达于佐国理民之道”“仲尼悼礼乐废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此上达之义也欤”。从治国平天下角度理解上达,自有其道理,但仍属片面,今之学者几乎无人考虑此义。 其四,古有学者说:“君子上达,与天合符。”“君子上达,故大道可受……小人下达,故小道可观……”“上达为上通于天也”。今有学者说:“所谓"上达",以现在思想的习惯而言,就是比较形而上的、升华的。所谓"下达",就是比较现实的、卑下的。”此类理解大概最符合孔子心目中的“上达”。 孔子教导弟子们“士志于道”(里仁篇),赞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季氏篇),慨叹“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所以君子应该上达于道。上引上达于仁义、上达于佐国理民之道均在其列,但具体在一个方面,难免以偏概全。 上达于道,可以算作正解,不过仍不完满。孔子之道的最高层次是“天道”(公冶长篇),不说上达于天道总是没有追到根本。孔子说自己:“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篇)又说“天生德于予”(述而篇)。故君子上达的最高目标是达于天天道、天德、天命。 上达,是君子生命的无止境过程。达于天一般在壮年以后,孔子是“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常人恐怕需要更长时间的修炼。而且,后面还有“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两个具体层次。 (责任编辑:admin) |